中班编织区域活动中的组织指导策略探究
作者:刘崇青 字数:2749 点击:
摘要:目前幼儿园编织活动的探究和实践,较多的只停留在编织制作层面,缺乏把编织学习活动与游戏活动有效整合渗透的探究,对编织活动与教学活动内在的教育规律把握不足,使它不能有效的在幼儿园落地生根。鉴于此,以中班年龄段幼儿开展的编织活动研究为例,通过研究找出区域活动中组织指导策略的困惑,到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准则的意识行为,探究科学合理的组织指导策略,使集体学习与个体游戏相互融合,有效的支持幼儿参与编织活动,为他们创造一个好学、爱玩、敢创造的编织游戏空间。
关键词:探究;编织区域活动;组织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011-01
编织艺术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它既是造型艺术,又是一种实用性强、表现力丰富的艺术。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把弘扬民族精神,牢记民族文化传承作为己任。让幼儿通过了解编织艺术,参与编织游戏活动,进而在编织艺术的熏陶下,借助编织课程的学习和编织操作区游戏自主活动的体验,使幼儿感受编织的魅力,提高幼儿综合实践能力与手、眼、大脑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水平。
1.从区域活动开展看教师组织指导策略中的困惑
(1)从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对编织游戏的持久性看:在日常区域游戏活动中,大部分幼儿开始都比较喜欢编织区的游戏活动,但对单一的操作材料不能做到由此至终的坚持完成,总是三心二意,不能专心致志。
(2)从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对编织游戏的创新能力看:小朋友没有大胆创新的意识,游戏时不由自主的喜欢沿用老师在集体活动传授的内容进行操作,不敢尝试与老师不同的编织方式与技巧。
(3)从幼儿在区域游戏中遇到游戏困惑与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看:有些孩子已经掌握了几种编织技巧,就产生了自我满足感,失去了对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还有的孩子是因为觉得新的编织技能自己一时难以掌握就望而生畏,在起步阶段就放弃。
(4)从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与他人合作交往看:幼儿在游戏中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大多数幼儿不想向老师或同伴寻求帮助,情愿自己一个人原地踏步直到放弃。
编织区域活动是对编织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是幼儿自主学习的另一领域,也是对幼儿编织教育实施个别化指导的好机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艺术领域部分提到:“欣赏、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性,有初步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了解一些接触到的多元文化”。我们以此为精神为引领,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主要从编织内容的选择、编织游戏与区域游戏活动中的指导策略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积累更多的编织经验,启迪他们热爱编织,关注编织的兴趣。使编织走进我们每位幼儿的生活,让他们知道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仍然在人们生活中广泛的传承研习、发扬升华。
2.从探究困惑中解开组织指导策略的途径
2.1 在材料投放上,从固化单一到半成品和辅助工具的搭配投放
每次区域活动进行时。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对色彩鲜艳、丰富多样的材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不过这些吸引力有时候只是暂时的,不能帮助幼儿建立对编织游戏持久性的关注和坚持。所以编织半成品和编织辅助工具的提供,在一定程度上搭起了一个为幼儿可根据自我能力与需求的支撑点。区别于原始材料要靠跟着老师学习步伐才能完成作品,转移为在参照半成品的条件下,就算没有人帮助,也能摸索着加快完成作品的速度。还有,辅助工具例如:步骤图、固定器、织布机、织围巾盒等等的助力也为幼儿完成编织制作,提高了成功的自信心。
2.2 在环境创设上,从纯欣赏到展示进而提升到互动状态
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要想环境为教育服务,就必须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充分认识环境材料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并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创设考虑的不是简单的好看,最重要的是融入幼儿学习的足迹,激发幼儿参与区域环境的布置,对区域的感觉有家的温馨、有我的天地我做主的自豪感。如果把家园共育、亲子合作的一些资料和作品也融入其中,那一定能让幼儿把游戏区作为自己的最爱,从此流连忘返。
2.3 在解决问题能力上,从游戏目标高低结构设置入手
编织活动能培养幼儿的观察、思维、技能、个性、习惯等方面的品格和能力,同时又能提高幼儿审美情趣的,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最终目标。但是,人总会有遇见瓶颈的时候,幼儿在稳定性的活动中,逐渐磨去了探索编织游戏乐趣的菱角,光靠不定期材料的更新投放,不足以满足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于是具有机动性的高低结构游戏目标设置,就能解决他们伸伸手、踮踮脚尖就可以摘到桃子的负能量心态,刺激幼儿完成作品的勇气与自信,适当增加适时生成的或高或低的游戏目标,以弥补游戏中产生的矛盾心理不能满足幼儿自主学习和游戏意愿的缺失或不足。但是机动性的目标设置,并不意味着偏离学习目标,没有问题和玩法。只是让游戏目标更具有隐蔽性,间题和目标时发生在幼儿活动过程中的,并随有而自己的想法而变化、而各有水平和去向的个性差异,正是考验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实施有效组织指导策略的评价标准。
2.4 在交往合作上,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
幼儿期尤其是4-6岁是同伴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幼儿在游戏中的同伴交往活动分为六个等级:无所用心、袖手旁观、孤独的独立游戏、相互平行的活动、结伴游戏以及合作的或有组织的原始游戏。前四种游戏都是无参与或无同伴交往的活动,也就是封闭性游戏心理。而中班幼儿的结伴游戏和合作游戏开始逐渐增多,占据游戏的主导地位。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合作的时机。使幼儿体会到游戏中合作的必要性。经过这样的引导,团结向上、乐于合作的氛围逐渐形成,幼儿的开放性游戏心理日趋完善,个性的包容与谦让,良性的竞争和学习才会促进幼儿的人际交往提高。使区域游戏的自主、自由、宽松的氛围不会成为自我封闭的围城。
新的时代,幼儿园区域活动新的教育观念也在发展。伴随着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游戏化课程等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广东省幼儿园一日生活指引》等指导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政策精神的贯彻和落实,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组织指导策略也将走向科学化和专业化,在这一过程中困惑与弯路一定会有的,只要有对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就一定能够在收获探索路上的成果。2018年9月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广东省幼儿园一日生活指引》.
[4]李艳菊: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5]周玉平:《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中的区域互动现状与对策》,学前教育导读,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