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己去创造艺术
作者:陈燕婷 字数:3015 点击: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美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那么如何在艺术环境的背景下,运用视听互融法、材料进阶法和室外创作法让幼儿更加自由自主的表现,这就需要教师做到有效的观察、积极的评价,以便让幼儿在美术活动区有一片自己的天地,并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乐趣。
关键词:美术活动区;自主;环境;材料;引导者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6-0005-02
美术活动区,顾名思义就是以美术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区域。现在的美术活动区,我们常可看到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活动内容,但发现幼儿对这些内容并没有多大兴趣,那问题何在呢?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投放材料较为随意,导致幼儿不欣赏材料,更不善于去使用材料;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幼儿的指导过于程式化,往往在缺乏深入观察的情况下,主观判断幼儿行为,并采取直接指导,导致幼儿渐渐失去了活动热情。那么如何让幼儿在美术活动区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索并自我发现,进而让美术活动区“活起来”呢,我们基于幼儿自主创造性的探索实践,真正达成了让孩子自己去创造艺术的目的。
1.艺术环境——在宽松自主的环境中自由创作
要让幼儿在美术活动区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索,离不开一定的环境,而如何创设具有艺术气息且宽松自主的环境又十分关键,为此,我们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以下三种策略。
1.1 视听互融法——营造美丽心境
以往在美术活动区,主要是通过环境创设,调动幼儿的单一视觉器官,进而开展的艺术活动。而视听互融,则突破了单一感官的限制,实现多种感官的融通,即通过在美术活动区投放小型播放器,为幼儿美术创作增加一点舒缓音乐,从而实现视觉与听觉的协同效应。音乐和美术同属于艺术,而在艺术领域,这两者是相通的。因而,在幼儿进行美术创作的时候,可以适当选择与创作主题相关的乐曲,如在《雨天》、《小花园》等主题下,可以选择班得瑞的《印度夏天的雨》、《自然》等,有助于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在倾听音乐的同时又能全身心投入到绘画创作中。与此同时,适当的音乐还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收到良好的艺术创作效果。
1.2 材料进阶法——提升自主能力
低结构材料更贴近幼儿生活,当美术活动区呈现着幼儿与教师一起收集的低结构材料时,无需教师介绍,材料自己也会说话。但什么样的材料更适合幼儿的自主创造呢?经过长期观察,我们发现,小班幼儿更适合体积较大、颜色丰富的材料;中班幼儿更喜欢可以制作成大自然实际物体如动物、房屋等的材料;大班幼儿更适合体积虽小,但却可以变化成不同物品的材料,见表1。
1.3 室外创作法——开放自然环境
幼儿对来自大自然的事物最感兴趣,因此,如何让美术活动区走向自然、回归自然,就成为自主创造性探索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安吉游戏还是利津游戏,都告诉我们:游戏是孩子的,孩子是在游戏中学习和发展的,尤其是那些充满野趣的自然游戏,更是幼儿成长的快乐天堂。为此,如何将美术活动区延伸到户外,以便让孩子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好奇去找寻属于他们心中的那份艺术美,就显得非常重要。室外的材料丰富、场景多元,通过走向户外进行创作,能够使幼儿充分亲近自然,并激发其想象力和创作灵感,提升艺术创作的水平。如不论是大班、中班还是小班的孩子,都热衷于涂鸦,无论是有意识的涂鸦还是无意识的涂鸦都能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尽情展现,既然如此,就应积极利用户外场地为涂鸦创造条件。
2.有效观察——在整合教育中参与幼儿的创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那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成为幼儿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呢?马卡连柯曾说:“如果我只是教导、要求、限制,那我就会成为一种外部力量,而不能成为一种儿童的力量。我们应参与到游戏中去,机智地引导游戏的进程,协调幼儿间的关系,不抑制幼儿的独创精神。”所以,教师要善于与幼儿合作、交往,要以尊重的态度,鼓励和启发幼儿大胆地探索与表达,让幼儿形成独立、自主、合理的活动形式,不断发挥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积极能动性。
2.1 针对小班幼儿的观察指导
事件背景:4月初,天气开始渐渐回暖,小草也渐渐冒出了土地,并出了小芽。为了让幼儿有一个系统的感知,我们在美术活动区投放了一份关于小草的材料。
教师指导:带领幼儿到户外感受小草,准备比较简单的鞋盒盖以及美工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感受去把小草展示出来。在幼儿对于小草有一定了解和表现手法时,教师再次引导幼儿去发现草地上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变化,在幼儿仔细观察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用材料将自己所看到的表现出来[1]。
指导效果: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既轻松又具有想象空间和制作空间的引导方式,使他们获得的经验和掌握的技能远远多于教师的直接教授。
2.2 针对中班幼儿的观察指导
事件背景:一开始,幼儿对于教师带来的装饰性盘子非常感兴趣,也会去观察,但久而久之,兴趣就减少了。
教师指导:引导幼儿去发现这些盘子更有趣的地方——如盘子的形状、花纹、颜色等,再适时适当地投入一些印章,引导幼儿选取一种印章,试着从敲印章装饰盘子开始进行创作。只要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幼儿就会通过语言形式把装扮的过程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教师要做的只是在一旁稍加指导即可。
指导效果: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不仅要适当引导幼儿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而且应在尊重幼儿的同时,要努力保护孩子的童心、童真和童趣,努力给幼儿创造自主活动和自主探索的机会和条件。
3.积极评价——在个体差异中肯定幼儿的想法
幼儿对于艺术的欣赏有其独特见解,他们通过自己的内心世界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容,因此,每幅作品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对幼儿园老师来讲,如何对这些作品进行评价是需要艺术的,由此出发,还要进一步了解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即了解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的关系,也可以说了解我们究竟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2]。
在评价幼儿作品时,教师应给幼儿多一些启发,少一点定论,要给予孩子充分想象的空间,并根据幼儿的表现,判断其想象的着落点,进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结论,以便使幼儿的想象能最大限度地展开,见表2。
在本次引导中,教师首先肯定了幼儿的作品,然后鼓励幼儿运用发散思维去想象可能发生的事情,当教师与幼儿一起欣赏作品的时候,幼儿身心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轻松愉悦的,同样,在分享过程中,幼儿的滔滔不绝也正好说明他需要一个和他一起感受作品的人。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幼儿对创作内容进行探索的同时,也会对方法技能进行探索,因此,教师必须打破美术技能只能传授的魔咒,充分相信幼儿有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并使其不断把握新的表现方法,才能真正意义上解放幼儿的头脑和双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之,对幼儿来说,美是无处不在的,而要发现美,就离不开幼儿的认真观察,要创造美,则需要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唯有如此,才能达致幼儿自主创造艺术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慰宜,张晨华.幼儿创意美术教师用书小班[M].苏州: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41.
[2]蔡伟中.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1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