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区域聚焦学科素养引领教学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严黎滨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74期
摘 要:自2017年中考实行全省统考后,中考试题的呈现形式、突出的能力测评层次等是初中地理教师关注和面对的问题,文章围绕中考试题突出特点分析、教学导向进行阐述,以期对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试题突出特点分析;核心素养;教学导向
自2017年开始福建省中考实行全省统考,2017、2018年中考地理试题均落实了《课标》理念,以《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指引依据,注重考查区域性和地图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突出义务教育地理学科的特点。本文以2018年中考试题突出特点分析入手,希望通过中考试题分析为初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助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 试题特点分析
(一) 试题呈现重在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聚焦学科素养,注重能力考查
《课标》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中考试题落实了课标要求,以《指导意见》细化内容为界定范围进行考查,区域地理分值比例为世界地理约30分,中国地理约55分,区域地理总分值占据试卷绝对优势,可以说“得区域地理分值者,得中考地理天下”!
区域地理从考查的区域尺度范围来看,《中国地理》知识板块既有整体区域也有局部区域,《世界地理》知识板块全部是局部图(国家或地区),没有全球图;从知识点来看注重考查区域各要素特点及其关系、区域差异的比较,涉及自然与人文方面。2018年第28题较好地体现在整体区域范围内考查我国各要素特点及其关系、区域差异的比较:以“我国三大国家级育种基地及部分农作物分布”为载体从地形分布、粮食作物分布考查各自然要素特点,从气候资源对比,热量最丰富、最容易受寒潮影响的分别是哪个基地考查区域差异的比较,从甘肃育种基地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优势气候条件考查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之西北地区区域特征,从大豆主产区与油菜主产区气候特征的共同点考查东部地区气候共性。学生在答题时要在头脑中再现地形、气候分布图,测评学生的空间识记能力,然后再运用相关特征分析判断、综合归纳得出答案,这道试题很好地区分出学生在平时的学習过程中是否运用地理学科特色识记区域特征,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
区域地理考查还注重对学生在掌握区域各要素特点的基础上是否进行综合思维、推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018年第27题第2小题第三问“受地形和气候影响,甲河具有 的水文特征”,该问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因为水文特征这部分知识点出现在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而欧洲西部的学习安排在七年级下册《世界地理》,所以该问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通过对图文信息的思考判断,获取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试题提供的文字描述关键字眼“平原”,获取平原地形特点地势平坦,推导出河流流经平原时水流平缓,通过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推断甲河水位季节变化小,从而得出河流水文特征。
(二) 以区域图为主,图像多样,彰显学科特色
中考试题对区域认知能力的考查全部配有区域图,没有纯文字试题,体现了地理试题“无图不成题”。相比2017年图幅来看,2017年共有23幅地图,区域地理试题占19幅地图,其中《中国地理》知识板块有9幅:整体图1幅,局部图4幅,扇形比例图1幅、人口曲线图1幅、气候直方图2幅;《世界地理》区域知识板块共有10幅:局部图4幅,景观图4幅、气候直方图2幅。2018年图幅有减少,共17幅地图,区域地理试题占13幅地图,其中《中国地理》知识板块共有9幅:整体图2幅,局部图6幅,饼状图1幅;《世界地理》区域知识板块共有4幅:局部图3幅,气候直方图1幅。《世界地理》区域知识板块的考查都突出表现为在区域图的基础上叠加经纬网。在区域图试题呈现时均在题目里直接给出区域名称,不考查区域定位知识,如俄罗斯、巴西图、西藏自治区图等均在试题题目中直接给出区域名称,在此不一一而言。
区域图突出把图像作为地理认知工具的学科特点,以地图为试题信息载体,解答要求学生充分挖掘图像蕴含的显性或隐性信息进行综合思考推断解答,通过读图获取信息—加工—分析判断—综合推理,考查读图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动用平时的知识储备进行一番“头脑风暴”方能得出正确答案。如2018年第27题区域图配有主图欧洲西部图和副图汉堡气候资料图,主图欧洲西部图叠加经纬网,本题第1小题可以依据图中显性信息解答——经纬网判断欧洲西部所在五带和纬度范围,结合气候直方图判断气候特点,第2小题第一问则利用隐性信息解答——根据纬度范围和海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即北纬40°~60°大陆西岸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考查了学生的地图素养和空间素养。
(三) 区域图承载创新题的重任,注重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
这两年中考试题均在第31题出现创新题,作为试题“压轴题”呈现,创新题出题原则遵循《指导意见》“以某区域为例,在教学中要以教材的某区域为案例,不仅要掌握本区域的学习方法,还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可以局限在本区域的内容和方法)”,图形呈现形式均取材于教材外世界某局部区域——某岛、朝鲜半岛,注重考查学科综合思维能力,两题均是区域图叠加经纬网、标注图例—海拔高度表,如通过给出经纬网判断半球位置和五带。2018年第31题难度有所提高,第(4)小题“朝鲜半岛河流短急的原因是 ,”该问难度高、区分度大,此题要穷尽图中信息,,即半岛南北狭长东西窄的轮廓特征、河流分布特点,再辅以所学的知识进行知识再现渗透,体现“题在外、答案在内”,完美地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
中考试题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很好地贯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学中应根植区域,紧抓区域不放松,区域教学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二、 教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