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从创作过程谈《诗经》中比、兴的具体含义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常建存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73期
  摘 要:《诗 大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但只解释了风、雅、颂,却没有具体阐释赋、比、兴三者的具体含义,后人对于赋的理解较为一致,对于比、兴的意义理解乃至区分则不甚明了,李泽厚先生言:中国文学以抒情胜。然而并非情感的任何抒发表现都能成为艺术。主观情感必须客观化,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统一,才能构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艺术作品,产生相应的感染效果。中国诗学理论之开山纲领是诗言志,比、兴亦是处于此一纲领下的命题。志之产生源于兴,而其表现赖于比。所谓比、兴正是这种使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具体途径,将比、兴与创作过程相联系,比、兴之丰富意蕴远不止此,本文则进一步探究创作过程背后蕴含的创作思维,并以之为切入点具体阐释比,比、兴以中国古典诗文论为支撑,辅之以西方哲学美术思想,以期对于比、兴之含义理解阐述一说。
  关键词:《诗经》;创作过程;比;兴
  一、 兴——启发己心
  李仲蒙言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所谓物动情即传统表述中之感应说,这其实是对于创作冲动之来源的表述。将兴理解为物之动人,即创作冲动的来源,并非李仲蒙的独创,而是在古代由来已久的认识传统。孔颖达《毛诗正义》引郑众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已心,诗文诗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起含有动心之意,即引起创作欲望的心理作用机制,前所引李仲蒙之语指向的是外物引起人情之动,而此处孔颖达疏在启发己心前加了句引譬连类,还涉及引起触发的物与我情感表现的统一性问题,后将详析之。概言之,兴可理解为一种触发作用,这种触发的结果就是引起情动,即创作欲望的出现。触发的对象是人情,主体则是外物,不过这种触发机制在外表看来通常是物作为施动者出现,但在古人的某些表述中实际上是一种主客体双向的选择作用,下面将进行阐述。
  物在启发人心方面的意义,在古人的表述中多为感物说。《毛诗序》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作为志的外现,必须先有志,故才能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是诗人心中之情,亦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创作欲望,之所以有这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者,是因为情动于中,而情何以会动,古人认为是因为感于物。《乐记》中的论述相当清楚: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直截了当地指明物作为施动者的地位。孔颖达说:包管万虑,其名曰心;感动万物,乃呼为志。志之所适,外物感焉。明白地指出志之产生的内在心理机制为感动万物。但艺术的知觉不能脱离主体存在,所谓艺术的知觉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活动,也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活动,它既涉及着外在形式与内在心理结构的契合,也包含着一定的理解和解释。这种主客体的双向互动作用在古人表述情景关系时说得很明显。
  景与情之相互作用亦即物与人之关系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古人开拓了所谓物感人说,意识到在感的过程中,实际上是情与景——即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作用,其实是进一步认识到物所以能感人的原因——主体与物的异质同构,这种天然的共通性是景能动情的前提,亦是情选择景的条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数次说到情景的互动作用,云: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在王氏的表述中,情景是为共生互动关系,且其相互作用具有共时性。在景的启发下,才会产生情,在情的引領下才会选择物。情感在被外物触动之前,是潜藏在主体心中的,但这时主体并未意识到它的存在,遇到合适的物时,情就会被触发,这时候,情动于中故产生了志——表现情的欲望,就有了将情对象化而表现情,进而把握情的冲动,而把情形象化表达的过程就是比之一义。
  二、 比——情感的形象化表现
  兴使得主体意识到情之存在,即对于情感的发现,而比则是对于情感的认识与表现。艺术表现是对自我内心情感状态进行清理和认识。即兴所引起的情动还只是一种模糊的兴奋或躁动,主体要理清这种情感就需要将之外现,情动于中是兴,形于言即比。在这种形象化的表现过程中,主体逐渐从之前躁动、模糊的情绪中解脱,将情感对象化,在把握情感的同时释放出创作之蠢蠢欲动的焦虑。别林斯基说:诗歌是直观形式中的真实,它的创造物是肉身化了的理念。看得见的,可通过直观来体会的概念。诗人用形象思维,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真理与古代所谓志有共通处,比就是利用形象来表现志,显示志,进而把握志。
  刘勰在论比兴时说: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附者,不直接表现理,而是将理形象化,找到合适的形象来表现,即切类以指事。僧皎然《诗式》言: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取象即将情意体现在形象中之义,取者,有目的地选取,是一种伴随着联想、想象、回忆的思维方式。在此过程中,思维要将原来未经过分辨,意识的元素即形象在联想中连贯起来。此一联想有两种方式,其一为知觉想象,不能脱离眼前事物,其二为创造性联想,它是脱离开眼前的事物,在内在情感的推动下对回忆起的形象进行彻底的改造。第一种联想方式就是王夫之所言:顺写现景,以当下之景触发,并从之展开联想。而第二种创作思维,即王氏所谓:自状其情,是为脱离开当下之情境的想象力之飞跃。情感的形象化表达的前提是形象的选取,这种选取伴随着联想与想象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在《文心雕龙 神思》篇和陆机《文赋》中皆有精彩的论述,《文心雕龙 神思》篇言: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刘勰此中的表述不仅涉及形象之产生的思维过程,亦涉及艺术表现的前提——审美静观状态,即寂然凝虑,这一虚静状态在《庄子》中论述较多,其心斋说即为集中地表述艺术纯粹静观的精彩描述。陆机所言: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所谓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即艺术的纯粹审美静观状态,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就是在艺术联想中形象的涌现。


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做好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简析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与控制
钢琴组曲《学生日记》的创作思维赏析
基于加强建设工程过程控制的几点思考
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档案工作者媒介素养
间接统治在英国征服印度过程中的运用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促进大学生职业理想的正确树
浅析品牌延伸过程的问题与对策
电厂电气调试过程中若干问题的分析和处理
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变化对管网系统功能的影响
浅谈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及管理
劳伦斯小说《恋爱中的女人》的现代主义创作主题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汽车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改革
《文学杂志》中特殊文体形式的研究及创作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