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图示支架法” 提高幼儿语言能力
作者:辛玉枝 字数:3135 点击:
【摘要】讲述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要方式,但是传统的讲述活动较为沉闷、单调,而且幼儿常忽视凭借物的作用,于是变成了被动的学讲者、机械的记忆者。本文基于讲述活动的现状分析,提出幼儿园大班讲述活动中 “图示支架法”策略的运用,即创设“图示”——利用“图画书”“图片”和“思维导图” 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地讲述。通过“图示支架法”的运用研究,可以优化大班幼儿讲述活动的组织实效,促进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讲述活动;幼儿园大班;图示支架法
一、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案例:在持续一个学期的班级午睡前故事讲述活动中,轮到的幼儿会拿着自己喜欢的图画书来讲述。某次,在幼儿讲故事时,幼儿突然停顿并询问:“老师这一段怎么读?”讲述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将幼儿的图画书放置在阅读区以便幼儿再次讲述,但是幼儿却兴趣乏乏。
(一)幼儿讲述时“图”单一,抑制了其表达能力的提升
讲述活动中多样化“图”的支持能够激发幼儿的讲述能力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但是在传统的讲述活动中,教师缺少支持策略,且只负责对图画书的讲述,对幼儿的讲述能力发展缺少持续性地助推,导致降低幼儿的讲述兴趣。
(二)幼儿讲述时忽视“图”,处于对内容的机械记忆
图画和文字作为两种不同的符号体系,对于大班幼儿而言,图画更符合其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但是,幼儿在讲述图画书故事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如果幼儿已经能够认识一点字了,就更多地看着图画中的文字进行讲述,极少观察图画书中色彩鲜艳、形象鲜明的画面,也不会自主地根据图的内容大胆表达图意。
(三)教师让讲述活动止于当下,未能满足幼儿讲述兴趣
午睡前故事讲述活动后,教师将图画书放置在阅读区。但是,未能根据幼儿的需求及时组织与开展其他讲述活动,也未能对大班幼儿讲述能力的发展提供有效策略的支持,因此,幼儿作为讲述主体,缺少表达机会,未能满足其讲述兴趣。
基于幼儿园大班讲述活动的问题分析,提出讲述活动中“图示支架法”策略的运用,为幼儿搭建了“支架”,让幼儿主动参与讲述。
二、“图示支架法”在幼儿园大班讲述活动中的运用
(一)聚焦图画书
案例:在讲述活动中幼儿正在生动地讲述故事,突然,幼儿停了下来,并向老师询问“老师,这个字怎么读?”“老师,后面有些字我不认识。”等一些问题,当老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讲述的时候,幼儿讲述断断续续,并且讲述内容与文本相差较大。
本案例中,大班幼儿因为认识个别字,而在讲述活动中忽视了图画的作用,更多地去关注文字的认读以及对内容的机械记忆。为解决幼儿在讲述活动中关注于文字认读且对内容机械记忆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分享无字图画书”“废旧图画书的DIY”的运用。
1. 分享无字图画书
无字图画书是指全部用图画构成,没有文字的图画故事。无文字的图画书,即使没有文字也有故事、有语言。
案例:无字图画书《一朵小云》的画面内容简单,画风明晰。幼儿在看图讲述的时候,能够激发想象,享受自己创造故事的乐趣,使幼儿根据图画书的画面大胆讲述。
分析:无字图画书没有文字,但依靠这些微妙的画面信息,就能使幼儿在讲述过程中大胆想象并讲述,进而得到想像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滋养。
2.废旧图画书的DIY
废旧图画书的DIY是指教师不提供可直接讲述的图画书,而是向幼儿提供废旧的图画书画面,引导其将已破损的图画书画面上的内容剪下来拼贴并添画,生成各种各样的新画面新讲述。
案例:幼儿在阅读区中寻找到了图画书《挠挠大怪物》中的部分破损画面和图画书《花格子大象艾玛》的部分破损画面,幼儿根据自己构思的内容进行拼贴,构成了一个新的完整、有故事情节的故事《艾玛遇到了大怪物》,并且在好朋友之间看着自制的图画进行讲述。
分析:通过废旧图画书中的某些元素,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制作有趣的讲述故事,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故事情节的故事,并将它们清楚地讲述出来。
(二)巧设图序
案例:教师在大班讲述活动中最常提供的讲述对象便是图画书了,即使有时让幼儿对单幅或多幅图片进行讲述,也都是教师已事先准备好的。幼儿只是按照教师的提示机械地讲述,之后便觉得枯燥乏味,不愿意再讲了。
为了解决幼儿在讲述活动中的问题,提出了“倒置图序,造成悬念”“自主排序,续编故事”和“按序拼摆,看图讲述”的运用。让幼儿带着问题在观察、猜测过程中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与讲述的积极性。
1.倒置图序,造成悬念
倒置图序是指在使用多幅图画的讲述材料时,教师通过将结尾图片放置在第一页,以制造的悬念和产生的冲突感激发幼儿讲述的方法。
案例:在故事《小老鼠做蛋糕》中,运用倒置结尾图序的方法,帮助幼儿结合生活中的经验思考蛋糕制作的过程。
分析:当故事的图片顺序调整后会产生悬念,进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使幼儿讲述的积极性自然提高。
2.自主排序,续编故事
自主排序是指幼儿在讲述时,首先需要仔细观察每一幅图画,然后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依照自己的理解将多幅图画进行自主排序进行讲述。
案例:教师将小老鼠探险的10天画面内容提供给幼儿,请幼儿通过图片观察,根据自己的意愿对10张图片进行任意排序,讲出自己的故事。
分析:在《小老鼠的探险日记》讲述活动中幼儿对每一天的内容十分感兴趣。通过自主排序编故事,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参与讲述的积极性。
(三)驱动思维导图
案例:在讲述活动《爷爷一定有办法》时,幼儿发现爷爷一定有办法,先是把又破又旧的毯子做成了一件奇妙的外套,接着做成了一件奇妙的背心,然后做成了一条奇妙的领带……让幼儿初步感受到故事发展的顺序性。
随着大班幼儿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对图画的依赖程度也在逐步降低,幼儿需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故事内容与其讲述之间的联系上。因此,思维导图作为协助幼儿在讲述的逻辑与想象之间搭建的学习桥梁,将其运用与讲述活动中,对提升幼儿讲述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1.线性思维导图
案例:幼儿根据自己绘画的思维导图讲述:“爷爷一定有办法,先是把又破又旧的毯子做成了一件奇妙的外套,接着做成了一件奇妙的背心,然后做成了一条奇妙的领带……”
分析:教师在环境中出示了《好饿的毛毛虫》的线性思维导图,幼儿将经验迁移至图画书《爷爷一定有办法》讲述中,并尝试自己绘制线性思维导图,即根据爷爷将毛毯一步步做成其他东西的先后顺序,运用流程图式表现整体故事内容,最后引导幼儿将注意力集中于故事内容和其讲述之间的联系上。
2.环状思维导图
案例:在《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故事讲述的时候,幼儿会说:“最后又回到故事开头的部分了。”于是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幼儿用环形表示该故事情节的发展。
分析:《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是一本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形成循环的故事类图画书。大班幼儿在运用此思维导图讲述时兴趣十足,且十分挑战幼儿的思维能力。
三、实践收获与思考
在讲述活动中运用的“图示支架法”策略是教师们在不断尝试和探寻中找出的一种更适宜幼儿的教育策略,让幼儿园开展的幼儿讲述活动走向了一个更加具有创造性的阶段。
通过图示支架法,幼儿获得了直观而且富有递进性的内容,因此幼儿能通过图画内容来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让幼儿清楚而完整地描述其所看到的图画内容,从而促进了幼儿社会化语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敏.优化讲述活动,促进大班幼儿语言发展[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7).
[2]马欣.为讲述活动插上想象的翅膀[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8).
[3]陈世明.户外情景讲述活动初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