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困难儿童心理援助策略研究
作者:王兴明 李晓琴 字数:2260 点击:
摘要:对于困难儿童而言,物质上的贫困让他们面对了生活的挫折,由于贫困而导致心理上出现的自卑、焦虑、敏感、孤僻等问题导致他们的自我评价趋于消极。关爱和帮扶困难儿童,看似简单,实际没有想象那么容易,这是一条艰辛、漫长、充满挑战的路,除了需要物质上的帮助,还要从积极心理方向救援困难儿童。本文针对如何促进困难儿童的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及各种能力的提升,培养困难儿童的积极心理,增强困难儿童应对各种压力,保持学习生活上乐观向上。
关键词:困难儿童;心理援助;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132-01
1.困难儿童的现实思想现状
由于困难儿童家境贫困、家庭成员不健全、残疾等各种原因,与同龄的孩子相比,面相与实际年龄不太匹配,在思想方面上显成熟,一部分儿童还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间题,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会出现不同于其他孩子的行为,一方面影响到了正常的日常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影响自身的成长,主要存在几种情况。
1.1 因缺乏关爱导致性格内向
目前,大多数儿童属于家庭成员不健全,有的少爸爸,有的少妈妈,从小就离开父母,没有父母的关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是区别于父母的爱。困难儿童一旦遇上麻烦和问题就会感觉无助、不知所措,随着时间越长,就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还有的小孩则表现为脾气暴躁、容易冲动、极易发怒,无法正常地与身边的同学或同龄人交朋友。
1.2 因家境贫困导致心理自卑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对于儿童而言,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喜欢把“自己的玩具和零花钱”拿来作比较,家境困难的儿童,可能会因为一件新衣、一双新鞋等让自己比不上其他儿童,在这个阶段得不到良好有效的教育,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在不断的比较当中产生自卑的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1.3 因孤单独处形成抑郁情绪
由于经济落后,父母选择长期在外打工,每逢春节才回家,有的困难儿童因长期和家中的老人待在一起,年龄差距过大,在沟通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隔阂。经常独自相处,长期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感到失落与孤独,从而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有的儿童会因为家里穷,父母没有文化能力才外出打工,因此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儿童甚至对社会产生怨恨、对人生产生怀疑。
2.从心理援助出发,让困难儿童健康成长
关爱困难儿童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援助他们,积极创造物质上条件,从心理上援助他们,让他们能够在同样的天空健康成长,让他们拥有同样的幸福童年,精彩的人生。
2.1 建立相对应档案,掌握情况
根据工作任务,去走访掌握困难儿童基本情况,对帮扶的对象构建档案,比如:父母(监管人)姓名、儿童基本情况、家庭详细住址、联系方式(电话)以及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等情况。把帮扶人的联系方式告诉小孩及其监护人,以便随时保持联系,如有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档案的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模式,有效建立起与小孩家长、帮扶之间的沟通渠道,构成以帮扶困难儿童为中心的关爱联系网络。
2.2 制定计划,用心关爱
在开展援助工作上,不只是为了帮扶而帮扶,不带感情、完成任务式的帮扶,不仅得不到群众的认可,会招社会的反感谴责,甚至给本身就脆弱的困难儿童造成额外的心理伤害;我们应该用心去关爱,用心去援助。首先要根据帮扶对象实际情况,心理特征,制定切实有效援助计划,把帮扶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具体措施,逐一细化列成工作实施表格,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其次需要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帮扶措施,多走访、多了解、多询问、多分析等,始终把关爱摆在援助工作的首要位置。
2.3 消除嫌贫,促进心理健康
因每个家庭环境、经济状况、迥然不同,体现在儿童个人心理方面的差异,呈现出来的状况也不同。部分困难家庭的小孩因亲情缺失、家境贫困,存在品德认识上的偏差与心理健康认识上的误区;针对这种情况,要结合上门走访、谈心聊天等活动,定期与小孩进行在思想、情感、生活上的交流,体谅父母等,根据援助儿童的年龄,结合趣味性游戏互动,选择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活动,使困难儿童切实地感受到关爱的心,从而在思思想上消除嫌贫心理,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4 积极沟通,增加信任
人与人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才能增进了解与互信。小孩子也是一样,只有经常与他联系,让他们知道时刻有人在关心他、爱护他,他才会在思想上对你产生依赖与信任。如何开展好帮扶工作,把帮扶工作做得最好,让被帮扶的小孩受益最大。首先可以通过打电话或书信方式加强与帮扶儿童的沟通与联系,听听小孩的成长与进步,多给小孩以鼓励;其次是在节日或是寒暑假期间,可以邀请帮扶儿童到家里做客,让他们感受来自家庭外的关爱与温馨,通过聊天、玩游戏的方式,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情况,在互动当中,增进小孩的信任感;另外可以以“代理家长”的角色主动参加小孩子的社会活动,学校文艺表演等,让小孩子切实感受到关爱。
3.结语
少年强则国强,关爱困难儿童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学习困难生的学习策略问题研究[J].盛柳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01).
[2]中小学学困生学习心理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以学习适应性测验为依据[J].姚茹,官群.中国特殊教育.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