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看图写话指导“变”“变”“变”
作者:林惠琼 字数:2521 点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121-02
这一学年,我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而多年的教学经验提醒我,看图写话是作文训练的最初阶段,是低年级作文能力训练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中高年级写作的基础,因为看图写话是培养和提高孩子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于是,我便向孩子们大力宣传“万丈高楼平地起”的观点,在指导看图写话的过程中采取“三变”的方法,努力培养他们热爱看图写话,写好看图写话,为将来学好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1.“变”——激发情趣,让爱说变成乐写
一年级的孩子进入小学校园,活泼可爱,天真烂漫,遇到学习上的间题都爱问为什么,处处表现得大胆、新奇,甚至有些奇思妙想。只要喜欢这位老师,什么话都愿意与老师分享,即使说的都是口语化的语言,不太完整,也不太通畅,甚至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但敢说、爱说、乐说是他们最大的优点。因此,保护好孩子们勇于说话的童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鼓励孩子们在课间交流坚持使用普通话的同时,在课堂上指导他们看图说话时,也要求大家都耐心倾听同学的发言,刚开始时适当降低要求,只要把想表达的话响亮地、连贯地说清楚就行。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爱表达的欲望,课堂上,争着发言的小手就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因为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能说好图画,但未必就能写好。有些识字量差的孩子甚至一听说要写,就想哭鼻子了。所以,如何激起他们写作的情趣呢?我鼓励他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如果你能将说的话完整地写下来,就是小作家、小诗人了!”孩子们一听,噢,原来成为小作家、小诗人这么容易,自己说不定哪天就能当上了,脸上都笑开了花。写话的动力来了,要不断维持下去,我还花了些心思,告诉他们:“等你们把一幅幅的图画变成一篇篇小文章时,你就离小作家越来越近了,在这期间,说不定你在不知不觉中记下了自己的学习成长过程呢。”还为他们设计了一份“我是小作家成长脚印”,内容包括:一共写了几幅图,分数情况(几次)(100分,99-95分,90-94分90分以下),奖章几个,写得最满意的图画,最想再修改的图画,用得最生动的词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错得最多的字和标点,自己进步最大的地方,我想说的话……共十项。(表格设计如下)还告诉他们,到中高年级,把自己写过的文章收集起来,整理好,编写自己和班级的作文集、语文成长录,就能当编辑了,还能当记者,采访班级的“小作家”、“小诗人”、“小编辑”,写采访报道等。孩子们一听,乐坏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都清晰地展现在自己的眼前,一定得好好把握机会。这样一来,写作的动力就能源源不断了……
2.“变”——展开想象,让图画变成动画
看图写话的画面是一个个静止的人或物或景,而且比较单调,如果不能适当地展开想象,光把看到的写下来,那么写出来的话也是平淡无奇的。因此,我在课堂指导时,针对图画的不同内容,运用不同的训练方法,鼓励孩子们进行合理想象,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使单调的画面充实丰富起来。
方法:
演一演——扮演图画中的人或小动物。(主题:夏夜,青蛙蹲在荷叶上数星星。)
做一做——模仿图画做一做。(主题:快放学了,小男孩在教室里收拾书包。)
学一学——课文是最好的例子。(主题:春天来了,三个孩子来到公园里植树。)
想一想——遇到这样的事情,自己会怎么做。(主题:放学的时候下雨了,两个孩子共同打着一把伞回家去。)
问一问——当一名小记者,去采访别人,问问别人是怎么做的。(主题:早上,小朋友在洗簌间洗脸。)
看一看——仔细观察图画或者实物,想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主题:春天来了,小朋友们来到公园里看花。)
通过上述的训练方法,孩子们可以从图上画的一个场景联想到前前后后的几个场景,由一个动作或表情联想到人物的心情和可能会说的话,由一幅图联想到前前后后的几幅图,由一个动作联想到前前后后的几个动作。抓住一个想象点、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一举一动,让孩子自由想象,让童心快乐绽放。
3.“变”——丰富画面.将短句变成长句
一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观察能力差,掌握词汇量也少,说话时往往词不达意或没有明确的中心。对此,我根据图意,设计了步步深入的问题,将画面进行层层扩意,逐渐丰富图画的内容,一步步引导学生从说一句话到几句话,完整、连贯地把图画的意思讲清楚,写生动。
刚开始时,只要求他们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写清楚二要素:“谁干什么”就行了。随着识字量和阅读量的增加,要求也逐步提高,要求写清楚三要素:谁?在哪儿?干什么?四要素:什么时间?谁?在哪儿?干什么?五要素:什么时间?谁?在哪儿?干什么?结果怎样?多要素:什么时间?谁?在哪儿?干什么?怎么干?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图上有哪些景物?
如:在引导“一个小男孩在帮叔叔推车。”“这幅图时,第一个孩子说:“丁丁在帮叔叔推苹果车。”我按照上述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将画面进行层层扩意,向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看清叔叔的动作、神态,帮了以后叔叔会怎么说呢?在我的启发下,一个短短的句子变成了:早上,丁丁在马路上看见一位叔叔拉着满满的一车苹果累得满头大汗。他飞快地跑到车子后面,帮叔叔推车。叔叔回过头一看,高兴地说:“小朋友,谢谢你。”丁丁说:“不客气!”你看,丁丁真是助人为乐的好孩子。这样一步步将句子变长再变长,孩子们都惊讶地发现:哇!原来看图写话刚开始的一句话也可以变成这么多句,可以变成这么多字的一段话。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训练,丰富了图画的内容,降低了写话的难度。
这样层层扩意的训练方法,让孩子们一步步地将句子补充得更加具体、生动,除了可以描写图画中的环境以外,还可以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情等,最后,也可以加上一句总结性的话,如:“你看,他们打扫得多干净啊钿”“春天郊外的景色多美啊!”使学生对总分总或分总的构段方式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中高年级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个多学期以来,感觉到孩子们的看图写话有了明显的进步。看来,在看图写话指导时的“三变”,确实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