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浅谈朗读在小学高年级段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者:林淑华 字数:3094  点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123-02

这一学年,我接了一个五年级的班。开学一周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现象:班里的学生读课文都是磕磕巴巴的,多字漏字错字的现象在每次朗读课文的时候一定会发生。可是如果不要求学生用课文词句说感受,他们围绕文本自由发表看法,就会说得很流畅,而且有些感受还很有亮点。我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位的现象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原来是四年级的时候,任教老师想训练他们的默读能力,所以减少了朗读的时间,渐渐他们就不习惯朗读课文了。我觉得朗读在高年级段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不可顾此失彼。

1.首先我们一起来明确教学大纲的要求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面对朗读是有这样的要求的:

第二学段(3——礴年级):(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第三学段(5——6年级):(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索信息。”

根据大纲来看,很明显,“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朗读要求是很明确的,即使到了第四学段(7一一刁年级)仍然有这个要求,可是为什么到了小学四年级,老师们就开始慢慢淡化了这个要求呢?可能是因为“默读、浏览”的阅读要求进入了课堂,文本的长度越来越长,这就要求老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静下心来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并把感受写下来,于是,学生朗读的时间就越来越少,而慢慢地,默读、浏览就占据了课堂的主要地位。

2.其次谈谈缺少朗读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不是说默读、浏览是不对的,而是如果因为阅读压力增大而淡化了朗读,那是得不偿失的。缺少朗读,学生的阅读可能会出现这些问题:

(1)识字不牢固。不少基础不好的学生,因为缺少朗读,认字量不大,对字形分辨能力较弱,例如“士”“土”都会分不清楚,随口读出来。如果是默读的话囫囵就过了,但是朗读时就不能滥竿充数,要老老实实地读,这就强迫他认认真真去认字。

(2)没有得到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香港著名主持人郑裕玲说过她训练口才的方法就是开口大声朗读报纸新闻,每天都读,时间长短不限,日积月累,就成为了一个口齿伶俐的主持人。如果你总是默读,在口齿伶俐这方面,你是得不到训练的。

(3)没有语感。不开口读,这个词,这句话的温度、褒义贬义这些属性是不明显的,可是当你开口去读,即使你只是泛泛而读,你所感受到的语境还是和默读是不一样的。

(4)不会修改自己的作文。一个人没有语感,那么他对文字是不敏感的,自己的作文出自自己的手,更加容易有盲点,所以这时朗读自己的作文,会让你的耳朵调动起来,使大脑参与进来,会更容易发现自己作文中的语句不通顺,或者表达不清楚的地方。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写完一篇东西,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所以朗读对修改是很有好处的。

3.那么如何在高年级进行朗读训练

首先我们要明确何为“朗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朗读”的定义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也就是说,“清晰、响亮”是最根本的,“正确”是最起码的,“流利”则更好,“有感情”那就是最高的要求台阶了。在课堂上,我要求的朗读,就是“清晰、响亮、正确”,如果可以,最好还能够达到“流利”。至于“有感情”可以是对高层次学生的要求,而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要达到。

下面说说针对这个班的学情,我进行了的几项有关朗读的教研实践:

(1)学习文本,回答问题之前,要先读读自己找到的那个句子,再谈体会;回答问题时,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谈感受。

(2)朗读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清晰,响亮,正确。”达到以上要求,即有加分点。当出现学生不会读的字时,其他同学可以参与指正,而老师马上注上拼音进行正音,然后书空笔画笔顺,相机加深字形记忆,增加识字量。

(3)以学生回答问题作为朗读课文训练的契机,鼓励学生在家多练习朗读;以点评同学的朗读为激励点,培养学生倾听、表达的能力。

(4)重视课前预习。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上课的时候就不会打没有准备的仗,那就有信心站起来读课文。

(5)重视名篇的背诵,每个同学到老师面前背书过关。虽然老师的工作量有点大,可是效果立竿见影,学生不敢读多字读少字,而且不清楚读音的汉字他会马上去查字典,起到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4.进行了以上的朗读素养基础建设之后.然后就开始开展与朗读有关的活动,让学生觉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1)交换图书看,建立《阅读记录卡》,并且进行交流推荐。每个同学带一本书回来交流,一周看一本书,然后制作《阅读记录卡》。这份阅读记录卡里面包含有“作者的名字”“书名”“主要内容介绍”“自己的感受”“积累的好词或者好句”五部分内容,每逢一周一次的课外阅读课时就进行交流推荐,把积累的好词或者好句读给大家听。

(2)走进情境,感受语言魅力,进行课本剧表演。

①课堂上,老师的范读仍然不能缺少,这样的有感情朗读,是学生接触有感情朗读的直观方式,是最好的引领。而且老师的有感情朗读,会展现朗读技巧,让学生感受到要表达句子意思,是可以多种方法多种技巧进行呈现的,这会引起学生模仿的求知欲,会想去尝试这样有感情地朗读,想去努力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而展现,这才是有感情朗读水到渠成的指导方法。

②当有感情朗读成为学生的朗读需求,那么课本剧的表演则可以给学生提供这样展现的舞台。给学生一个舞台,教给他们一些舞台剧表演的基本技巧,他们会熟读课文,研究台词如何朗读才是正确的,而且他们会根据文本的内容想出很多方法去对文本进行补白,这是非常有趣的、有想象力的文本再现。例如《将相和》中蔺相如和秦王之间的斗争,二人的对话、神态、动作一展现,大家脑海里原本是平面的画面马上立体起来。

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进步:

①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会了在句子中找关键词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不会再茫然失措不知道在哪儿下手好;

②朗读课文的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真正地读起来,渐渐地在朗读中寻找到阅读的乐趣;

③朗读课文的训练,使学生更熟悉这些名篇好句,并且在不自觉中使用文中的句子写作文。朗读和背诵使学生熟悉了文章的表达方式,潜移默化中运用到作文里去。第一课《草原》开头有一句“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有一个平时不愿意写作文的学生,在春游的作文里写上了这一句,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当时在三水芦苞农场里,看着蓝蓝的天,绿油油的菜田,脱口而出的就是这一句。

人生只有一次,我们小学老师很有幸陪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过他们童年中最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那几年,那么如何给他们打下坚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如何教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技巧,一直都是我们探索的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实践与反思,总有适合孩子们学习语文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0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2页.

[3]叶圣陶,《怎样写作》,中华书局,第117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675页.


浅谈基层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建议
城市低保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
浅谈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网络信息如何在图书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保密管理”在档案利用中的重要性探讨
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讨
信息化技术在档案管理应用的探讨
浅谈企业档案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
探析激励管理模式在博物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关于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探析
小议档案管理在水利管理与发展中的作用
浅谈档案管理流程
浅谈新闻宣传部门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浅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危机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