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作培育中学生道德规则意识的实践探究
作者:蔡晓娟 字数:3668 点击:
[摘要]规则意识是道德规范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以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为核心内容,聚焦具体案例,剖析中学生规则意识匮乏发生的内外原因,以家校协作为具体机制培育中学生规则意识,考察其有效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家校协作;中学生;道德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个体将外在规则内化为个体行为准则并指导自己行为的意识。“从心所欲不逾矩”以及“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均凸显了规则意识的规范性意义。学校承担了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培养学生道德规则意识的重要空间和教育环节。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其规则意识的形成对他们道德价值的塑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鉴于初中生群体和本身阶段的特殊性,他们规则意识和道德价值的塑造,需要通过家校协作方可达成。家校共育在本质上是通过以家长和教师为主体,在家庭和学校中创设环境,密切协作,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人格品德、能力素养以及知识获得等,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1]。家校共育重在“育”字,即成长和发展。“家校共育”相比较“家校合作”而言,强调家校协同共同实现一定的育人目标。
一、中学生道德规则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初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身体逐渐成熟,思想逐渐趋于稳定。但是他们个体判断能力不足,且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对于有些似是而非的事物存在模棱两可的认知,甚至因为他者怂恿而做出错误行为。笔者所管理的班级在开学之初就明确制定了班级公约,但是个别学生无视规则的存在,没有养成内在的规则意识,缺乏较强的遵守意愿和实际的遵守行为。其中,自习课往往成为检验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场域。
在一次自习课上,后排学生私自调换座位。其中,林某、魏某、钟某玩真心话大冒险。游戏期间,魏某因输掉游戏而选择摸陈同学(女)大腿的“冒险活动”,钟某则选择了脱张同学裤子的“冒险”。三位同学无组织纪律观念,肆无忌惮地玩着恶意捉弄同学的低俗游戏,在班级造成极其恶劣影响。班主任知晓此事后,立刻对三位同学进行问话。他们都知道这种行为违反《中学生行为守则》和班级公约,但是为了好玩和刺激,也是不想认怂,所以做出了违反规则的行为。林某恶意教唆捉弄同学的想法,均来自手机上的搞笑视频。从该案例不难发现,学生道德规则意识缺乏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
(一)内在原因,个人所居现实环境的利益驱使
班级作为一个小型社会组织,每位同学都是班级组织的建造者。利益也是诠释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核心范畴。集体与个人既有内在的利益一致性,也有利益纠葛和矛盾冲突。一般而言,个人参与集体活动,应该参与班级规则制定并遵守规则。但是,矛盾的发生则往往是个体对规则的违逆和僭越。个体利益的趋势,引发了唯利是图和利己主义行为。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各种资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一些违反规则的个人行为,在扭曲的价值观影响下,甚至成了媒体的“宠儿”和“网红”。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中小学生规则意识深受影响。各种违规的不良风气逐步污染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原本就比较脆弱的规则意识,一经动摇,很快就被现实利益所取代,“遵守规则”甚至成了被他们嘲笑的迂腐行为。
(二)外在原因,学校和家庭规则意识教育的不足
不可否认,中学平时非常重视德育工作,指导思想也特别强调“立德树人”。但审视日常德育工作会发现,规则教育存在一定意义上的缺漏。在教学资源上,缺乏可供选用的规则读本内容;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合理的规则系列活动;在活动形式上,缺乏契合实际的规则教育设计。现有的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提供给学生精要好懂的规则知识,无法提供给学生深切的规则个人体验。由于规则读本、规则活动、规则教育设计等方面的缺位,消除现实环境的利益诱惑变得难以落实。于是,规则意识就愈发难以植入到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
当然,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行为及相关的家庭因素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道德规则意识养成,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间接影响。为了深入探究三位同学违反规则的行为的原因,班主任进一步了解了这几位同学的家庭情况。
魏某:父亲严厉但工作很忙,基本上不参与日常管教。在魏某犯错后,会狠狠地教训他,用皮带、棍子打,下手很重。母亲工作清闲,鉴于父亲很凶,所以常常扮演慈母的角色,帮助魏某隐瞒所犯错误,纵容溺爱他。父亲对他寄予较高的期望,但是管教不到位,管教方式又不适合孩子,所以魏某畏惧父亲。母亲则一味纵容和包庇魏某,求他学好,导致魏某非常不尊重母亲。魏某不屑与母亲谈心,不敢与父亲谈心,所以家里人并不了解他。魏某在家里感受不到理解和温暖。
林某:有3个姐姐,大姐比他年长15岁。父母老来得子,非常溺爱他,不舍得孩子吃苦。会帮孩子申请不写作业,帮孩子撒谎说生病了免除迟到的惩罚,这种溺爱导致林某成绩异常糟糕。小学时家长就给林某配备了智能手机,林某在手机上浏览很多黄色图片、暴力故事。但凡家长要收回他的手机,林某就以死相逼,父母无可奈何。
钟某:父母离异,父亲因盗窃而坐牢。母亲独自抚养钟某。钟某从小目睹父亲的偷盗行为,幼小心灵受到腐蚀,导致其即使能分辨是非对错也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母亲大部分时间都忙于生计,很少与孩子沟通,更少关注孩子的心理想法。
在上述调查中不难发现,三个孩子的家庭背景有共同点: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监管不到位,对孩子的成长缺乏引导。孩子日常行为中微小的变化没有及时发现、妥善处理,没有注意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导致他们在学校有这样不当的行为。
二、家校如何有效协作解决该问题及其有效性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包含知情权和参与权,家长适度参与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发挥自己的影响力[2]。鉴于三位同学的恶意骚扰同学的行为偏差,班主任及时请三位家长召开小型家长会,告知三位同学的行为表现和谈话中表达的真实想法,帮助家长更清楚地认识到孩子思想和行为上存在的问题,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建议如下:(1)家长需要留意孩子的异常行为,如讲脏话、竖中指、待人接物不耐烦,若有此类行为,及时制止并教育。(2)家长找关于不良行为造成恶劣影响的案例跟孩子分析原因,起到警示作用。让孩子结合自己的行为,写一篇读后感,强化正面教育,强化规则意识。(3)寻求家委会的协助,通过家委会组织优秀家长分享教育经验,结合具体实例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解决问题。(4)对于行为偏差的归因,在家庭因素方面主要有家庭教育、家庭教养方式、家庭人员结构、父母婚姻关系及质量等,指导家长逐一排查,分析问题根源,及时补救,努力挽回。(5)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行为、个性也产生较大影响,提醒家长在孩子面前做好示范。
学校教育需要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班主任利用班会课,让学生集思广益,探讨如下问题:(1)自习课是否可以沦为“法外之地”?我们需要怎样的自习课?同学们均认为,应该加强班级管理,每位同学强化规则意识,严于律己,利于集体。(2)不良行为的多维影响,如对自己和同学的影响,对家人和学校的影响。师生一致认为,文明行为,从我做起,以此来正班风扬正气。(3)如何正确使用手机。手机让生活便捷的同时也带来多重困扰,我们必须识别其中的不良信息,并禁止和拒绝它们。师生总结出几条常见规律,教会学生如何明辨是非对错。(4)鼓励德育成绩优异的同学对暂时落后的同学进行帮扶,让大家把精力放在学业上,定目标明方向,从而减少在无聊事情上耗费时间和精力。
三、余论:家校协作的有效性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所接受的价值观、行为观教育对中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3]。学生缺乏规则意识,行为的偏差如果不及时纠正,很容易带坏班风,影响校风。如果任由其发展,可能会出现校园欺凌现象,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家校共育为学校和家庭共同开展德育架起了桥梁,也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环境,完善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促进中学育人目标的达成。此次家校协作,不但纠偏了学生的错误行为,提升了家庭培育学生道德的责任意识,强化了中学生的道德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和长期过程,需要家校形成教育合力,多层次实施,多方面推进。学校可以积极开展规则专题教育活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规则意识的培育,但是学生原生家庭的客观现状是学校教育不可企及和改变的,所以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家长对“规则”要有认同感,认识到“规则”的公众约束性,避免对“规则”有抵触情绪,规则行为才能成为孩子们健全人格的良好模仿对象。因此,在实践中,家校协作还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加强家校沟通,建构协作长效机制,是家校共育需要进一步回答的议题。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7,38(11):75-80.
[2]单志艳.少子化时代家校共育的制度设计[J].教育研究,2021,42(01):22-26.
[3]张洪国.家校合作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5):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