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从中考命题看法治素养培育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纵观新时期的课程改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渗透从课程建设到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目前最让人信服的教学评价仍是纸笔考试。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纸笔考试,试题命制承载着立德树人、素养导向、服务选才、引领教学的多层功能。法治素养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中考考查中更是凸显其重要地位。有鉴于此,文章紧抓当前广州中考以法治为中心的考查线索,在分析2018年广州中考政治试题的基础上,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个角度,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对法治素养培育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考命题;法治素养;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自2016年秋季起,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内化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精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名称中。法治教育成为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重点,成为初中国家统编教材的主要内容。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是贯彻实施新教材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任务。
  一、 “法治素养”的简述
  (一)法治素养的内涵
  法治素养在这里是指学生对社会法治理论、法治制度、法治实践等的理性认知和理解、情感认同和接受、行为遵从和维护、精神信仰和归属。法治素养是法治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成长发展必备的一种关键能力与品格涵养。
  (二)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的现实意义
  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于学生而论,这符合他们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需求,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而促使他们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促进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次,于学科层面而论,这契合了学科教育的目标任务,彰显了学科教育的独特优势,顺应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再次,于社会而论,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法治中国建设生力军。培育的学生法治素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是社会法治文明进步的需要。
  二、 基于2018年广州中考试题基础上的“法治素养”考查分析
  (一)整体分析
  基于十九大报告精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有关全面依法治国的文件要求和现行课程标准,考虑到初高中教材内容的合理分布,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后续性学习,初中突出了法治教育,中考突出了法治的考查重点(见表1)。2018年全卷继续加大“提高法治素养”的考查,“法治”仍是贯穿试卷始终的线索。
  全卷25题,有11题都是直接或间接考查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见表2),彰显了法治素养。
  (二)典题分析
  以下本人选取了2018年广州中考第24题第(2)小题为例,针对法治素养的培育要求做出的简略解析:
  【试题回顾】
  24.(12分)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专题学习,同学王某制作了两张学习卡片:(文章只选取卡片二为例)
  卡片二:典型案例
  2017年5月2日,医生杨某劝阻在同一电梯内吸烟的段某某,二人发生言语争执。二人分开后,段某某心脏病发作猝死。段某某家人田某某将杨某告上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法院一审判决杨某补偿田某某15000元,驳回田某某其他诉求。田某某不服,上诉至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查明:杨某劝阻段某某在电梯内吸烟的行为未超出必要限度,,属于正当劝阻行为。在劝阻过程中,杨某保持理性,平和劝阻,未与段某某发生肢体冲突和拉扯行为,也没有证据证明杨某对段某某进行过呵斥或有其他不当行为。段某某自身患有心脏疾病,未能控制自身情绪,发作心脏疾病不幸死亡。两者虽然时间上是先后发生,但并不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一审判决适用法律错误,不利于鼓励公民自觉制止不当吸烟行为,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二审判决:撤销一审判决,驳回田某某的诉讼请求。
  问题:用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有关知识,说明二审改判的意义。(8分)
  从试题材料选取的角度看,这道题中卡片二是现实生活中权威部门发布的典型案例。鉴于时下众多的媒介工具和渠道,选取的材料符合学生的现有认知热点和思维认识水平。这样的材料与法治理论的相互结合,一方面有助于他们对法治理论的深度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分析后也会加深他们对国家法治制度的认知程度,增强法治权威的认同感。
  从试题情境问题的设计角度看,2018年的试题着力构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层次与关系。在第(1)问以形式简单的填空题考查法律常识(“知识”层面)的基础上,第(2)问则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生活经验,从法律的保护作用、公正司法、用法治思维与方式分析解决问题等角度谈二审改判的意义,从而体会到国家的治理、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最有力的解决手段始终是法治,进而自觉树立法治意识,崇尚法治,养成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观念与行为习惯,屬于“能力”层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次。设计的问题是一个知识环环相扣、思维层层深入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在法治理论认知到法治思维能力形成,到深层情感凝聚、核心素养培育的动态发展过程。
  三、 基于法治素养培育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通过以上简略的分析,总结反思,本人对今后的课堂教学也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下面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三个方面谈谈培育学生法治素养有效教学的几点教学策略。
  (一)强化教学目标,体现素养导向
  行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学目标设置应该基于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而进行。同时,必须明确,基于法治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绝非单纯的复述背诵法治知识的教学,因此,在设置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过程与能力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一体化,力求使目标可操作、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比如在八年级下册《坚持依宪治国》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和陈述为: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发展中前进
关于高校自主管理以及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思考
深入推进依法治军的实践思考
论民主参与的法治意义
中国法治发展的困境和路径
依法治国视域下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
浅谈新时期法治宣传教育的创新型途径
初中语文情境化命题分析及教学启示
浅谈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措施
核心素养立意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优化设计初探
运用“学习强国”助力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
绘本在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灵活激“动”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