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动 多元互评
作者:李晓蓓 字数:2184 点击:
摘要: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交流意识”,笔者对教材写人习作进行梳理,对各单元习作进行分步侧重训练,注重先说后写、读写结合,为其搭建写作支架,引导学生审题构思,与文本交流;选材合宜,与生活贯通;分项等级,多元互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习作教学;交流;互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098-01
写作是互动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就是用笔来表达想要说的话。现行语文教材中很多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整合在一个模块中,不仅仅口语交际中要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交流意识”,为其精心搭建写作支架,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审题细致,与文本交流
审题是学生与文本的一种无声默契沟通,审视者的观察角度和出发点以及个人知识、技能、阅历各异,对同一要求的习作就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应鼓励支持,使学生别出心裁地感触题意、领悟题旨。教师不要急于把个人的审题观点强加于学生,放手让学生审题,与文本交流,学会在审题中把握习作要求。
紧抓“题眼”,“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这是题目的“重心”和习作内容的重点。明晰“题限”,“题限”即题目限制的记叙范围。现在很多习作有“要求”和“提示”,对习作的主题、材料、体裁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纵观人教版三到六年级中关于写人习作安排,要求是有梯度的,写人都是通过写事来反映人。三年级先写一件事,到了六年级可以写两件事了。三上只要写清楚:到了三下要求写具体,要求层层递进;四下写出精神风貌;五下需要运用写人的方法;六下需要人物生动鲜明的形象。
2.选材合宜与生活交流
习作从生活中来,五彩缤纷的生活的积淀,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灵动又有生命。
2.1 选材与生活结合,角度新颖
四下第七组课文的习作主题是“我敬佩的一个人”,课前,先让学生选择写什么人?写什么事来反映人物什么品质?
(1)说一说写谁
教师根据课前学生的选材绘制了图表,直观展现同学们选择的人物,大部分选择的是身边的人,有同学、爸妈、老师、环卫工人、爷爷等,发现选择海伦凯勒的有2%,而本篇习作是写身边的人,所以让学生说一说可不可以。学生意识到海伦凯勒是名人,并不是我们身边的人,所以偏离了主题。其他的都是同学身边的人,符合题意。
(2)评一评选材
评一评:下列材料事例品质不一致的,打0星,事例品质一致的,打1星;材料特别吸引入的,打2星。
选择2星特别多的是第4件选材爷爷(勤奋好学)和第7件选材妈妈(雄心壮志)。选择0星的有:第3件选材,爸爸(关爱我)每天爸爸每天陪我做题和第5件选材,奶奶(关心我)爸爸批评时,奶奶总是护着我。0星的事例可以怎么转换为人物品质呢?关爱并不是品质,可以改成爸爸陪我做题,遇到难题会想办法解决,坚持不懈。奶奶关心我也未突出她的品质,可以写一写奶奶锻炼中的热情对人。
2.2 观察与交流结合,感受真切
很多同学写敬佩清洁工,写得空泛,可以参照学习本单元课文《鱼游到了纸上》的写作方法,作者与文中的聋哑青年进行了笔谈,除了观察还有笔谈,有了交流,更加了解人物的行为,从而发出赞叹,表达敬佩之情。如果你观察清洁工的工作,最好和清洁工进行一次对话交流,走进他们的生活,敬佩之情就会更加具体。
3.探究写法师生交流
先说后写,在交流中找到生长点,师生讨论交流习作的写法,讨论交流是多元互动过程,通过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构思,组员根据大家的意见补充,完善自己的构思。教师再有益指点,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实践表明,学生从同伴中汲取学习的灵感吸收快、效率高。“读写结合”,在范文中找到结合点,课文是习作最好的范文,把习得的方法迁移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要学习课文选好典型事例。适当地描写人物的外貌,要选择一件具体的事例来表现这个人的特点,要对这个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4.分项等级,多元互评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习作评改以欣赏性评价为主。
4.1 学生自评,自我交流
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应关注学生的修改,学生自主修改评价自己的文章,要求学生按照“内容选材”、“语言表达”、“书写格式”分项进行等级评价。分析了自己习作中的问题,激发了自改自评的兴趣,让其从自我修改的成功中找到自信,增强写作的信心,提升写作的能力。
4.2 生生互评,同伴交流
在设计《我敬佩的一个人》时,我将“习作讲评课”为“习作评改课”,进行“同伴赏析、小组评议”评改习作。
学生通过看习作评价表,就有了导向,根据各项得分,明确修改方向。同伴对自己的鼓励和建议贴近学生的内心。
4.3 师生共评,师生交流
教师复评,指明努力方向。同桌评、小组评,再由老师细致批改,检查学生自评、互评时修改情况,等级评价是否合宜,存在的间题是否改正。等级评价还要“因人而异”,以激励为主,根据个人进步的程度适当放宽等级界限,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徐颖.浅谈阅读与习作教学的有效结合——以“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为例[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