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儿童“十万个为什么”的再生长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承晓丽
  摘 要: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实践证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真正能力。本文以儿童“十万个为什么”的再生长作为出发点,重点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问题意识;课堂重构;数学素质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与发展、发明与创新的逻辑起点和推动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然而观察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儿童的思维还受到各种约束,“问题”正在被悄悄地“偷”走,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问题”越来越少。这种令人堪忧的现状不得不引发我们进行反思。所以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围绕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这一环节展开教学,努力做到以下几部分内容,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 以宽松情境的有效创设,铺设问题萌发的温床
  (一)好奇心是问题意识的“孵化剂”
  好奇心是促进学生产生问题的直接动力,当学生遇到一个自己很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问题时,他们对这一问题就会产生一定的好奇心。这时教师一定要努力将好奇心的力量放大,努力让学生由对问题的好奇心转为对问题的求知欲望。而一旦当学生对问题产生一定的求知欲望后,就会促进学生产生提问的意识。
  比如在讲授《负数的初步认识》(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时,教师在上课前给大家创设了以下两个情境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场景一:“我们以前学减法时强调过,减数必须比被减数大对不对?比如7-6=1,但是如果我们要将减数与被减数调过来是否可以呢?6-7=?”场景二:“天气预报是给人们播放天气情况和温度情况的节目,在这款节目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于‘哈尔滨零下20°到零下5°’,这个零下的度数应该如何书写?”这两个场景一个源自于数学,一个源自于生活,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于是学生纷纷开始主动提出问题。
  (二)愉悦心是问题意识的“润滑剂”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足以说明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这种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直接对应的就是学生对于问题的愉悦感,当教师对一个问题产生好奇心后,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愉悦的心理,这时再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负数的初步认识》(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课时,学生已经对负数有了一定的认识,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一个寻宝游戏:“假设东方为正,西方为负,小明拿到一个藏宝图,上面分别写着‘30、50、-20、-10、-60、20’,请你根据提示帮助小明找到藏宝的点。”在这一任务中,由于加入了藏宝图这样一个趣味的名词,让学生对这一案例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于是学生分别提出:“正数和负数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啊?”“东西方向与正负数之间什么关系啊?”“以后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玩这种游戏?”等问题。
  (三)挑战心是问题意识的“助推器”
  每个小学生内心都有很强的竞争欲望,在他们心目中,对各种问题都有很强的攻克心理,而之所以学生没有将这种好强的心理表现在数学学习之上,主要是教师没有通过有效的方式刺激学生增强对问题的解决欲望。为此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尝试提升学生对问题的挑战心理,尝试从言语激励、小组竞技或交流互动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其中言语激励主要是通过话语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挑战欲望;而小组竞技和交流互动则更多的是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挑战欲望。
  比如在讲授《多边形的面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时,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知识竞赛,要求学生快速判断下面表述哪个是正确的:“两个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的一半”“两个等腰梯形一定能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看似平常的题目,由于加入了知识竞赛的帽子,使得学生对其产生很大的兴趣,于是学生快速思考“什么是梯形?”“梯形能组成平行四边形吗?”“等腰梯形又是什么?”“为什么等腰梯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等问题。
  二、 以课堂变化的理性探求,指引有效提问的路径
  (一)转变观念,变“跟着学”为“我要学”
  首先,教师应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由早期的“跟着教师学”向“我要主动学习”转变。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師需要转变的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由之前的灌输式教学向现在的引导式教学演变,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强的欲望。第二是转变对学生的管理方法,努力将过去的那种强硬的管理教学手段转为过程引导式的管理方式。
  (二)改变模式,变“讲解式”为“互动式”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讲解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方式转变。与讲解式教学相比,互动式教学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效果也更加明显。为此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将这种讲解式的教学方法向互动式的方向转变。
  比如在讲授“认识公顷”(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时,教师在课前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大家都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那么如果我们要去测量咱们教师大楼的公顷数,应该如何测量?”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后,开始引导学生互动。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提问和回答,对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调整结构,变“讲学练”为“导探练”
  最后,教师应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传统教学过程往往是按照“讲—学—练”的方式开展的,上课前教师会给学生讲授即将学习的内容,在讲课的同时学生会跟随开展学习,当学生学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开展练习。这种教学结构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开展学习,为此教师应尝试将讲和学改为引导和探索,让学生将被动改为主动,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实践能力。


爱与死:属于儿童的生命哲学
图书馆在儿童阅读中如何跟进对家长的指导
浅析顺应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如何抓好少年儿童羽毛球运动员的基本技术
馆员的专业化与儿童特色服务
以户外自主游戏为基石,让儿童做课程的主人
儿童本位下的幼儿园户外音乐区环境创设探究
农村3-6岁留守儿童家访工作的必要性
探究如何培养儿童良好语文阅读习惯
浅谈班主任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教育
魔方教学对儿童促进作用的分析
做儿童绘本阅读的点灯人
综合材料在小学儿童画教学中的运用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诗意表达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