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写作驱动的专科学生语文素养培育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张志勇 陈爱艳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87期
摘 要:专科语文教育由于其所面对的学习能力与注意集中力较薄弱的学生对象与其自身所具有的静态化属性,而在专科教育中陷入困境。但由于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所具有的主体性力量成为院校与教师教研工作的重点。而研究的切入角度应始终契合学生对象的特征而呈现趣味化、自由化、个性化的特质。在此理论下的产物之一便是“写作驱动”,即在由兴趣确定的写作题材与体裁之后,去依据写作需求进行自主的谋篇布局、观察和阅读、语言表达方式琢磨等,创造出一个能够带给自己成就感与自信心的个性化文本,同时同步使自身的语文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关键词:专科语文;写作驱动;语文素养培育
在语文教育中,传统固定的“师讲生听”“照本宣科”的模式明显已无法适应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更勿论对活跃性较强、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的专科学生的教育。因此,在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开放性、灵活性的理念之下,我们则可翻转传统先观察与阅读输入、后写作输出的教学惯式,而将自由个性化的写作当作先导,由写作需要带动学生对写作之谋篇布局、生活观察与阅读、语言琢磨等此多维要素重要性的认知与实践,从而达到学生对其自主性与语文素养培育的目的。
一、 由学生兴趣确定写作题材与体裁
初始意义上的写作应是一个个人化、个性化、自由化表达的过程,而不是在应试教育要求或惯性下的命题写作形式,加之专科学生由认知储备决定的较低的写作水平与其自身相对旺盛的自由欲,再鉴于在此背景下的兴趣引导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则应突破传统命题式写作的藩篱,而让学生个人依据自身兴趣确定写作题材与体裁,以充分发挥自主性,获得对自己作品的主导权。同时为之后的生活观察与阅读奠定自主性的基础。
例如:在学期开始,我则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学期任务:在一部短、中篇小说、5篇散文、5篇诗歌、一部戏剧此四个选项中任选一个,在学期时间内完成,具体的题材不限。这便先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按兴趣进行写作的空间,并同时引导其去静下心来真正去思考,回忆在自己的过往中自己最想记录的生活经历和片段,此过程便是促其向内心回笼、初步培育其人文、语文素养中思想情感等要素的过程。如一位同学想要写一部接近自传体、但亦有所延伸和拓展的中篇小说,来以自己的儿时留守经历、求学经历等为原型,介绍与自己经历相仿的来城就学的学生群体的生活与心理状态等;亦有同学以自己所频繁听闻的“当代女性独立”为切入点,以一名女性在情感恋爱与自身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境遇为主要内容,来揭示当代女性所应秉持的个人化独立态度、进步态度与仁爱态度等。这是学生释放自身个性、教师了解学生个性的过程,亦是学生写作动力渐趋形成并逐步强大的过程。
二、 谋篇布局以自觉生成结構意识
在写作体裁、题材与主题确定之后,便应是谋篇布局以确定写作大纲、写作方式的过程。在传统的依照课本教材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于文本结构和写作方式的理解都停留在一个被动的接受而不以为意的状态。只因那并非其自身所需,而此自主写作模式下的谋篇布局却是每一位同学在文本落笔之前所必得经历的环节,此眼前的需求是促动其学习的最强大动力。
例如:一位同学的小说创作主题确定为:以妈妈之人、之生活经历、童、青年生活场所为原型,介绍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生活形态、青少年男女情感等。在动笔之前,其则需要考虑“这部小说该分为哪几个部分来阐述”“这几个部分该按照什么样的方式排列,才能使结构脉络得以清晰”“该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方式来使文本架构更为新颖”“该如何安排每个部分的详略情况,才能使文本详略有致”等问题。而在此时,其则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结构布局、写作方式之于文本及文本创作的重要性,亦会积极而主动地寻找关于此方面的知识,进而开辟出一条写作思路来,并能够在倒叙、顺叙、插叙间做出选择、能从详略考虑中找到定位……而此类问题则恰好涉及语文关于文本重点知识的内容,是语文工具属性内涵的表现,因而对其的思考与回答则亦是对同学们语文素养的有效培育,并为之后的具体写作过程奠定基础。
三、 写作过程生成观察与阅读需要
在学生确定各自的写作体裁与题材、并经谋篇布局以定格文本写作思路框架之后,便是切实写作的环节。在此过程中,因为有具体的人物刻画、景色描写、环境描写等的需要与深刻的事理揭示需要,而学生却并不具备这样的认知经验储备与思考总结能力,写作便在此遇到瓶颈,需要学生去主动地通过再次的生活观察和阅读进行发现和提炼,而这便亦是其人文和语文素养获得升华性突破的主体环节。
例如:以上述第一位同学“以自己的儿时留守经历、求学历程为原型等”的内容写作为例,根据其后来的写作过程详述,她在写老家的旧住址环境时,想描写其所在山坡上的花草形态,但记忆很模糊,无法将其生动地刻画出来;在写冬天的风时,想写的真实特别而使人深有感触,但是在以往却没有认真感受过它,所以亦无法写出。这便是要求其再去看一趟老家旧址,再去认真地感受一次冬天的风。这便是由写作需要促成的学生主动回归生活、观察生活,从而提升其生活感知力与语文、人文素养的原理。再例如,在上述第二位同学以“当代女性独立”为话题的写作中,其无法对当代女性的最理想出路有很好的处理,便会主动去阅读诸如日本小说家青山七惠的《一个人的故事》、波伏娃的《第二性》等著作。此自主阅读的过程则是其自主学习能力渐渐形成和语文、人文素养缓步提升的过程。
四、 将观察与阅读实践成果融入写作
在由写作需要驱动的生活观察与阅读之后,则自然便是将所得、并经自身内化的思想认知融入写作的环节。在此,融合着文本背景和情境,融合着创作者学生个人在逐字逐句的落实中所获得思想、情感的升华,而成为其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等在内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凝结过程。
例如:在上述第一位同学的再次观察后,其写道:“高高的土坡上的野花野草因为有温润的雨、柔和的风与鲜有人打扰的宁静而静静地成长着,只有在那中间有善良淳朴的村民开辟出来的一条曲径,置身其中,便觉天地静好,人间至美。”而在上述第二位同学的阅读之后,其便能够写出“现当代女性的独立绝不是斩断爱恨之根的绝情,而是在意识到自己不依附于任何个人的独立性的基础上有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寻,也即‘爱而独立’是通向幸福的方向”。此句段的书写过程并不是独立的,,而是渗透融合在整体的文篇情境中的,是使学生思想、文篇内容更为完整而深入的过程,此过程之后的结果便是其语文素养的整合性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