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诗词浸润文化熏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许有涛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87期
  摘 要:优秀的古诗词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结晶。优美的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精湛的语言、深刻的内涵以及高远的意境,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作为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古诗词不应该单纯停留在让学生读懂故事、背诵古诗词这样浅层的理解上,更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魅力,领悟古诗词中蕴藏的文化,在古诗词的浸润中享受文化的熏陶,真正激活学生的“诗心”,如此一来中华民族的诗词瑰宝也不会消逝。
  关键词:古诗词;文化;高中语文教学
  
  一、 前言
  “诗可窥人,词可明心。”读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我们不仅能够读到作者家国天下的情怀,也能读到作者儿女情长细腻。无论是“心忧天下”的大志向还是象征团圆的小美好,都可以在短短的几十字里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同时,学习古诗词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善读古诗词,日常交流只会在不经意间说上几句,写作时只能很自然地引用几句。所以,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学好古诗词。本文笔者就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探讨关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策略。
  二、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古诗词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古诗词也是高中语文教师最难发力和最不好着手的内容。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古诗词教学效率不容乐观。主要原因笔者结合工作经验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是教学方法有待创新,由于古诗词涉及更多的是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很多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的方法比较单一,但多采用读、诵、背的策略,让学生明白了古诗词的意思,掌握了重难点词语的理解,大致了解了作者的创作目的,但没有对作者创作背后的思想情感和态度进行讲解,也没有过多引导学生从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态度中来反思自己。我们学习古诗词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多背诵一篇诗词,而是真正从诗词背后解读古代文化、古代人的思想,学习古代人的良好精神品质和意志。如果学生从未真正走进古诗词,与诗词对话、与作者对话,那么也就缺乏了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如此浮于表面的古诗词教学只会让诗词文化“放空”,让古诗词教学失去本真,也非常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更何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忽略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缺乏对文本和作者思想情感以及态度的深度解读。虽然新课改强调古诗词教学要重视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无法独立鉴赏一篇古诗词真正好的地方,缺乏独立思考和探究性学习。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即便可以从古诗词中领悟一些道理,但是缺乏深刻性,难以实现知识内化和素养提升,也不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
  三是不少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重心仍然在考试上,这就导致古诗词教学过于理性化,学生缺乏感性体验,过渡注重古诗词诗句含义、写作技巧和答题方法等内容的教学,缺乏对古诗词用词、结构、韵律、意境方面的审美培养,忽略了诗词本身的美感,这也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
  当然,古诗词教学价值弱化除了因为以上客观因素的限制外,也受学生主观态度的影响。很多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价值并不认可或者认知模糊,认为学习古诗词仅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考试的一部分,而忽略了古诗词蕴藏的文化价值对自身的熏陶作用,对提升自己文化素养的作用。从而对古诗词学习兴趣并不浓厚,缺乏积极探索和研究态度,这也无意识地影响了古诗词教学效率。
  三、 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着力点
  基于以上古诗词教学现状,笔者认为要想真正体现出古诗词教学的价值,以诗词文化来熏陶学生,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力。
  (一) 找准古诗词的“趣味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古诗词终究与我们日常交流用语和现代文阅读不同,其语言更精炼、字句更精湛,篇幅更短小。所以其涉及的故事情节会比较少,对学生的吸引力较低,很多高中学生认为学古诗词无甚价值,缺乏“乐学”精神。所以,找准古诗词的“趣味点”才能让学生在卷帙浩繁的古诗词中主动求知,积极探讨。
  而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对古诗词感兴趣,笔者总结了如下方法:一是可以借助传统节日,让学生应景吟诵诗词,譬如重阳节,可以指导学生吟诵与“登高”“酒”或者“菊花”有关的诗词;中秋节则可以指导学生吟诵与“月”“家鄉”“思乡之情”相关古诗词。二是可以让学生随兴而作,比如看到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可以吟诵关于“花”“草”“石”相关的诗句;三是随性而吟,当自己学习不顺心、生活不顺意时,可以应用古人的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四是与时俱进的创造古诗词,让学生寻找流行音乐中的古诗词成分及现代小说名中的古诗词化用实例。所以,古诗词也可以无处不在、如影随形。学生往往对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趣味点”更着迷。在日积月累中,学生自然能够储备大量诗词,面对美景美物时,不再是只会用“很美很美”来赞赏,而是“出口成诗”,那种自豪感和对古诗词的兴趣定会迅速生根发芽开花,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最终定会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 借助多媒体教学优势,构建生动灵活的课堂
  多媒体是随着信息技术应运而生的,多媒体教学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同时因为多媒体集音频视频于一体,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从而唤醒学生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我们也应该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
  比如利用多媒体导入图片或者视频,将枯燥的文字和静态的画面转化为动态图和视频,让学生跟着古人的文笔去欣赏古诗词,如同亲临作者笔下的意境,感受短暂字里行间所描绘的情境和传递的情感,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古诗词鉴赏能力。以《孔雀东南飞》这篇古文教学为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截取电视剧《孔雀东南飞》的精彩片段来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跟随着视频走进故事情境中,从而强化自己对这篇古诗词的感性认知。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设置问题,以问启思:①“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作为文章开头有何用意?②如果抓住“悲剧”这个要素,文章何处体现“悲剧”?你是如何理解的?③文章结尾处提到“化为鸳鸯”,传递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色彩?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实现生与文本的对话,再辅以视频的理解,学生更容易感受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的悲情命运。教学完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思考:古代社会和当今的社会有何区别,如何看待现代爱情、幸福和古代的爱情、幸福,将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高度,提高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浅析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与人文化建设
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讨
浅谈企业档案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
疾控档案对疾控文化建设的作用探析
浅议旅游产品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苗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承及利用探析
文化传统对档案工作者行为影响的研究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彰显职业特色
英语口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
打造妈祖文化品牌 推动两岸经济发展
土耳其与欧洲一体化关系的文化历史解读
《走西口》对非物质文化的透视
初探档案的文化意义及其文化创新功能
民族文化素养在高校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培养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助推企业发展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