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论语言修辞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

作者:尹美娜 字数:2915  点击:

摘 要:新闻自古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古板、严肃的象征,这种语言特色使得很多的人不喜欢去看新闻类的节目,但是新闻代表的是这个世上发生的现实的事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为了更好地让大众接受新闻就一定要改变新闻古板、生硬的形象,让新闻变得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本文主要是探讨在原有的新闻语言的基础上面添加一些修辞手法实现新闻报道语言的通俗化。希望本文的写作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修辞;语体;新闻语体;语言特征

1 新闻语体的语言特征及修辞性

新闻语体是一种借助大众传媒向广大受众报道最新发生的真实事件,传播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时所运用语言的显著特征,故有着一般语体的共同特性和自身的独特个性。语体具有时间性,是由各综合因素构成、因功能语境各异而划分成的用语体系。具体体现在因语境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语言材料以及手段而形成的用语特点及风格基调。作为有着特定语境的新闻语言自然也有着自己鲜明的语体特征,罗远林先生认为新闻语体的特点应该是“准确具体、简洁平实、通俗新颖”。

1.新闻语体语言叙述的简洁平实。

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是对新近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新闻写作就是客观地记叙和评述实事。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最大限度上实现新闻价值的关键,也是赢得更高发行量和收视率的法宝。新闻报道一要迅速及时,二要简短明了。

事实报道与发生的时间差越近,新闻就越有价值。因此,言简意赅、短少精悍是新闻报道的显著特征。简洁既可提高新闻时效又可加大媒体信息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接收。除了简洁,语言的使用还必须平实,即直述事实、不说空话。新闻报道必须注意节省文字,切忌拐弯抹角、拖泥带水。事件的报道应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极力避免废话、空话和套话及使用不必要的形容、修饰和议论,力求语言简短精练。

总之,新闻语言是对事件的真实报道,纯洁质朴、经济实用是其正确的语言形态,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是其语言风格,适宜于新闻事实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播。

2.新闻语体语言的准确具体。

新闻的定义明确规定了事实与新闻二者的关系: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第一性;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新闻第二性,离开事实的新闻是不存在的。事实意味着真实,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法则和准绳。为了真实可信,报道必须用语准确具体。首先,新闻的基本要素是真实准确,人物、时间、地点报道切忌张冠李戴,原因、过程报道切忌道听途说。

其次,新闻报道的细节要确切无误,要选择最能体现主题思想和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材料和事例,任意地罗列堆砌材料会冲淡或淹没新闻主题,造成人物事件不突出、观点不鲜明,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除了典型,还要选择生动具体的细节,善用巧妙适宜的手法叙述新闻事实,避免生硬、刻板和老套。但切忌所谓的合理想象,不能无根据地对人物的言谈举止、心理活动以及思想感情进行推测和凭空想象,否则会让新闻失准和失真。

3.新闻语体语言的通俗新颖。

通俗是指新闻报道要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贴近生活是指新闻报道必须生活化,可再现生活原貌。主题生活化,跟人们现时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语言生活化,更多地使用口语表达,容易为受众所熟悉和接收;实质内容生活化,新闻事实贴近真实,做到实事求是、实话实说。

除此,新闻语言还必须选用大众耳熟能详的词汇和短语,避免使用生字冷词、公文用语,慎重使用古汉语,让受众体会到真实与诚恳。新闻姓“新”。新闻,顾名思义即是新鲜的见闻。只有新东西才能为读者提供新信息,新闻要能指导在不断前进、变化和发展的实际工作和生活,因此新闻写作要突出“新”字,不断地把客观事物的最新变化和发展告诉受众,给予他们启发和教育,实现新闻的最大价值。

2 新闻语体的持“旧”与迎“新”

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增强,新闻语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国外信息大量涌入国内并占有一席之地,中文夹杂着外文、缩写以及使用字母的现象越来越多。据陆建非教授统计:“现在每年有1000个以上的外来词‘加盟’到汉语中,,这对汉语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虽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但对规范汉语提出了新的考验”。新闻语体是新闻报道的外在形式,它的变化是新闻某种外在表征的反映,已经历了由简到繁、由变到稳、由章无定法到有章可循的发展过程,新闻语体面临着新的变化发展。

1.语言疆界概念及约束力日益削弱。

外文词汇大量涌入,新闻语言的西化浪潮方兴未艾,语言疆界所具有的约束力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显得势单力薄。学外文和懂外文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社会信息的需求面越来越广,国际问题甚至是全球问题正在大肆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发激烈的探讨,为外文大量进入新闻语言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种现象和变化,一方面,“中西合璧”式为传统语言注入了新的活力,很多音译词和缩写词已成为汉语的固定用法,为新闻语言的改革和更新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传统新闻语言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如果盲目地奉行拿来主义和崇洋媚外,势必导致新闻语言的不伦不类。

2.与强劲的商业化浪潮抗争。

时下的流行词语频频出现在各大新闻媒体中,这足以证明它们已经成了被普遍接受的新闻语言。目前一些报界新贵为了发行量而把传统抛诸脑后,乘机将新闻媒体卷入商业化的浪潮中,这必然导致新闻在词、句两方面的突破传统。过度的商业化对新闻媒体自身并不是件好事,这会让业内标准模糊不清,淡忘新闻应使用标准得体的语言与受众沟通的原则。长此以往,会脱离现实,背离主流价值观,遗忘自身的社会职责,助长媒体的媚俗之风。因此,避免新闻语言的过度商业化任重而道远。

3.传统的语词规则遭受着互联网的狂轰滥炸。

互联网技术的发达让其他媒体的传播优势相形见绌,而网络语言的不规范和不完善为新闻的规范性打开了一个缺口。谐音、数码代替标准语的网络语言迅速蹿红并在各个领域呈泛滥之势。这不仅破坏了语言的标准,还创造出大量不合常规的言辞,对新闻语言带来巨大的冲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这个过程还会持续下去。因此,新闻媒体必须一边努力改造和规范网络语言,一边吸收借鉴来自大众生活的真实用语,将之通俗化为我所用,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新闻语体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前进的道路曲折复杂且矛盾重重,如保持传统特色与对外开放的矛盾,将语言进行规范与更新的矛盾,把握通俗化与庸俗化的矛盾等,尽管新的东西正在突破语言的疆界,打破着传统,挑战着语法,但任何东西也阻止不了新闻语体势不可挡的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陈光磊.修辞论稿[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林裕文.词汇语法修辞[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82.

[3]陆建非.双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世博会语言环境建设国际论坛,2005.

[4]罗远林.新闻修辞研究[M].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郑荣馨.语言得体艺术[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1.

[7]宗廷虎.修辞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88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的意义探讨
社会新闻采访的原则与方法
试论语言的陌生化
“和”和“соборность”的语言世界图景简析
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礼貌语言策略对比研究
新闻主持人的个性化与栏目的个性化
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探讨时政新闻中习语的翻译策略
从“反转新闻”反思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失实的问题
多媒体能提高幼儿语言运用的创造性
网络流行语的新趋势和语言经济原则
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聚焦“图示支架法” 提高幼儿语言能力
浅谈如何有效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教学
浅析非语言符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万方网查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