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马克思思维方式的逻辑解读

作者:邹丽萍 字数:6065  点击:

摘 要: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中蕴含着深邃的逻辑思想方法,从形式逻辑的视角来分析、研究马克思的思想方法,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思想的精髓,以便更好地学习和研读马克思的文本以及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马克思的理论以不同的概念为逻辑起点,通过对大量感性材料的分析、加工和整理,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运用相应的推理方式,加以严密的论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遗产。

关键词:形式逻辑;概念;判断;推理;论证

任何一种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建立在对现实的分析、研究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马克思的相关理论也不例外。马克思理论的生命之处就在于,理论提供的不仅是理论本身,更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可以用来自我证明的科学理论。任何思想都来源于现实,思想又是对现实的思考,这一思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体来说,建立在对事物性质和关系认识的概念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事物情况的判断,运用人类社会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知识和不断发展变化涌现的新材料,将诸多判断联系起来,经由缜密的推理以及严密的论证,得出新的结论,这既是创造新概念的思维过程,也是提出新思想、新理论的思维过程。

1 概念与语词:马克思思想方法的逻辑起点

任何一个理论,一种思想,一种理论的思想方法,都是针对某些特定事物展开分析、研究的,马克思的思想方法针对现实事物进行具体分体,以对事物及其关系进行抽象提炼的概念为逻辑起点,对现实社会展开分析,因此,研究马克思的思想方法,要以概念为逻辑起点。其经典著作《资本论》正是以商品这个概念为起点,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揭示了资本的奥秘。

客观世界由不同的事物构成,每一个事物都有自身的特性,每一个事物又与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物总是作为一种关系存在的,脱离其他事物独立存在的单个事物是不存在的。“一个事物的性质与关系,都叫做事物的属性。”[1]概念是人们认识过程中质变的产物,概念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抽象思维形态。客观世界本身是变化发展的,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也都是变化发展的,同时,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的。此外,在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概念本身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当然,既然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然存在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两种情形,那么随之而产生的概念也就有真实和虚假之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概念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由真实概念替代虚假概念的过程。而概念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旧概念的消亡,新概念也随之产生,而后人们又对新概念不断地加以认识,这也是一个真实概念不断替代虚假概念的过程。马克思在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认识中,就通过新判断、新推理、新论证,最后得出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或结论(即新概念),赋予社会主义新的内涵,并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就是共产主义。因此说,概念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终点,当然终点又是新起点。

概念是抽象的,是对事物性质和关系的抽象思维形态,人们对概念的认识是通过语词来实现的。“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2]不同语词可以表达同一概念。如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可以用汉语“社会主义”来表示,也可以用英语socialism来表示。同一语词也可以表达不同概念,如在不同的语境下,社会主义表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也可以表示共产主义本身。因此,要明确语境,正确把握相关概念。

如前所述,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所以说,某一个概念总能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如“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概念就具有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有属性。事物是有特定属性的事物,而属性总是某一事物的属性。所以说,概念在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同时,也反映具有这些特有属性的事物。因此概念是既有内涵又有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3]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4]如前所述,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有属性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概念的内涵,那么具有无产阶级专政这一属性的国家,就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概念的外延。如中国、越南、朝鲜等。概念的内涵和事物的特有属性不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概念的内涵属于思想方面,既然是人的思想认识,就有错误的可能,而事物的特有属性属于事物方面,具有客观性,是事物的客观存在。因此,当概念的内涵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时,才是真实正确的概念。

明确概念需要掌握两种逻辑方法:定义与划分。“定义是揭示概念的内涵的逻辑方法。”[5]定义就是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的逻辑方法。如商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给商品下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定义是为了更好的明确概念。人们通过实践或学习对某一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会通过定义把对该事物的认识总结和巩固下来。总结概念与巩固概念的过程同时也是明确概念的过程,概念明确与否可以通过定义来检验。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与之相对,划分则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任何一个种则必须具备属的特有属性。

2 判断与语句:马克思思想方法的逻辑定点

通过定义对事物的性质和关系加以总结和巩固之后,明确概念,然后就需要在概念的基础之上,对事物进行断定,这就需要对事物进行判断。“判断就是断定事物情况的思维形态。”[6]判断是对一事物肯定或否定情况的断定。判断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人的感觉和知觉。感觉、知觉既是人们知识的源泉,又是人们在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所以说,判断是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思维形态。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判断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描述,而是要通过这一判断更好地改变事物,改造客观世界。正如毛泽东在总结指挥员应具备的能力所强调的那样:“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7]

判断既然是对事物情况的断定,判断是属于思想方面的内容,而思想方面的内容与事物情况则存在符合与否的问题。因此,判断也是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的。一个判断正确与否,即一个判断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真实情况,有待于实践的最后检验。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所说的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这一判断,也需要实践的最终证明。也如同毛泽东所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8]

条件对一事物的存在与否极为重要。从事物的存在与不存在看,条件可以分为三种: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与条件密切相关的判断形式是假言判断,即断定某一事物情况存在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其逻辑词是“如果,那么”,“只有,才”等。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就是断定一个事物情况是另一个事物情况的充分条件的判断,其逻辑词为“如果,那么”;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就是断定一个事物情况是另一个事物情况的必要条件的判断,其逻辑词为“只有,才”,“除非,不”,“除非,才”,“没有,没有”等;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就是断定一个事物情况是另一个事物情况的充要条件的判断,其逻辑词为“如果而且仅仅如果,那么”,“当且仅当”,“如果而且只有,才”等。假言判断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条件联系,这就意味着要达到一定的目标就必须创造出该目标存在的充分条件,从而使事物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可以破坏一些必要条件,使事物存在的条件消失,从而实现一定的目标。

对一事物的判断要通过具体的语句表达形式来呈现。判断是对客观事物认识情况的一种思维形态,那么,只要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是相同的,不管哪个民族的哪一种语言,他们的判断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成为全世界共产党人和一切进步人士必读的著作。该书中的各种判断,用各民族的语言来表述着相同的意思。另外,同一语句在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因此,要明确一个语句表达什么样的判断,必须将其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分析,切不可以断章取义,否则将与语句的本意大相径庭,甚至相反。

3 演绎与归纳:马克思思想方法的逻辑节点

人们通过判断得出对客观事物的基本判断,并经由这些判断得出新的结论,这就是推理,推理是得出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是思维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推理的正确与否有赖于正确的推理形式,正确的推理形式是从大量的正确的具体推理中抽象出来的,而正确具体的推理又是客观世界中事物情况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具体反映。因此,正确的推理源于对客观世界事物情况之间联系的正确反映。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可经由真实的前提推理出原来人们尚未知晓或未经证实的真实结论。当然,推理的环节是一环一环紧密相扣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故障,都会导致推理结论的失真,所以,推理形式极为重要。恩格斯指出:“甚至是形式逻辑也首先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由已知进到未知否定方法;……”[9]推理的两种重要形式即演绎和归纳。“演绎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联系的推理。……归纳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有或然联系的推理。”[10]

对于任何演绎推理而言,前提的真实性与形式的正确性都是各自独立的,要想得出正确而真实的结论,一个演绎推理就必须同时具备前提的真实性和形式的准确性。从真实的前提出发,运用正确的推理形式必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我们有正确的前提,并且把思维规律正确地运用于这些前提,那么结果必是与现实相符,……”。[1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思想方法就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推理方法。从价值到价格,从劳动力价值到工资,从抽象到具体,通过层层推理,运用正确的推理形式,得出正确的结论。

归纳推理一般是由个别的事物或现象推出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规律的推理,它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归纳推理的结论要比前提所断定的范围更广。归纳推理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人们要认识客观世界,就必须先从客观世界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分析,最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分析与综合来了解事物真实情况。分析与综合是相反的思维过程,通常情况下先分析而后综合,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方法。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12]马克思的思想方法正是由个别上升到一般,从抽象到具体,恰当地运用了归纳和演绎的推理形式。

“人们应用已有的知识,对事物的规律作出一个初步的预想,这就是假说。”假说是一种从个别得出普遍规律的归纳方法。[13]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文中提到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其中的观点一开始也是作为假说提出的。列宁指出:“社会学中这种唯物主义思想本身已经是天才思想。当然,这在那时暂且还只是一个假设,但是,是一个第一次使人们有可能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对待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假设。”[14]列宁接着指出:“现在,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15]一切推理最终都将回到实践中,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从实践到理论最后再回到实践,而后再形成新的理论,切忌不要脱离现实,否则,只会从抽象的概念到更多抽象的概念,其结论只能使人陷入更加抽象的思维状态。

4 论证与反驳:马克思思想方法的逻辑终点

马克思的思想理论通过对抽象概念的层层剖析,从抽象到具体,经过一系列判断和推理,最后到达论证阶段。论证的方式有两种:证实和证伪。马克思的著作中有很多理论是通过收集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逐一考察、证实或证伪,才会运用到自己的论著中,作为理论论证的一个个严密的环节。

论证就是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进而断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论证在发现真理的思维活动中起重大作用,同时在宣传教育等方面也发挥着重大作用。论证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等要件构成。所谓论题就是其真实性需要加以确认的那些判断;论据就是确认论题真实性时所依据的判断;论证方式就是由论据到论题的联系方式,即推理形式。论题即是开端也是结论。一些论题对某些人来说是确定的,对某些人来说又是不确定的。一个论题只有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才能被论证为真。

列宁:“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16]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是在与不同思想进行论战反驳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起来的。反驳是驳斥别人论证的一种方法。反驳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反驳对方的论题;二是反驳对方的论据;三是反驳对方的论证方式。论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立论,得出新结论、新概念、新论题。恩格斯在著名的《反对林论》中,针对杜林的主张,逐一展开驳论。从论点到论据到论证过程全面展开对杜林错误观点的反驳,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从概念的明确界定,到判断的正确断定,再到推理的归纳演绎,最后到论证的立论驳论,从而得出新的结论(新概念)。马克思的理论给人们呈现了一副副生动而又具有严谨风格的画卷,马克思思想方法的对形式逻辑的运用恰恰又符合形式逻辑本身的规律,换句话说,马克思的理论可以用来自我证明,马克思的思想方法又是研究马克思理论的方法。

参考文献

[1][2][3][4][5][6][10][13]金岳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页,第20页,第22页,第22页,第41页,第68页,第144页,第213页。

[7][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页,第284页。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5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14][15]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第10页。

[16]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4页。

作者简介

邹丽萍(1979-),女,吉林德惠人,潍坊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中共中央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探析
秦汉“社会转型”中的政治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启示及趋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内在逻辑
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的逻辑思维训练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自然文明观新境界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逻辑推理在高中历史教与学中的应用分析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