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内在逻辑
作者:郑凯 陈爱梅 字数:3317 点击: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人民实践的两个重要主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生的内在必然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统一起来的逻辑关系在实质上就是理论和实践的逻辑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实践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力推动下,在中国人民大众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人民实践的两个重要主题,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要解决好的两个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的关系在逻辑上来看,实质上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本本理论实现中国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武装人民群众,被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和信服,并按照这个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因此,两者统一起来的基础就是实践。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刻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最初理论源头、在与各国人民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这实质就是各个国家的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具体国情以及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理论的过程。这个新理论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到目前为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事业走向胜利的思想保证,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在中国人民大众的伟大实践中生长出一种新理论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是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对人民大众进行深入持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普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被人民群众化,使理论被人民大众学习、理解、信服并使之转化成中国人民大众自觉改造世界的实践行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化”含义是多重的,是中国化、本土化、教化、思想意识化,最重要的是行动化和实践化。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大众化的前提、主线和主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只有先中国化,然后才有理论的大众化。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便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大众化的起点前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大众化的主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应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理论应用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始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个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此,始终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作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主线。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主体来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是武装人民大众的理论,是对人民大众进行宣传、教育、发动和普及的理论。从指导思想来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这些都是指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理论。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贯穿其中的主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是其大众化的主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是不断发展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始终是最新的中国化理论。“中国化”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特征,这是赋予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征并使之本土化的新理论。本本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般原理、方法和思维方式,这肯定是正确的,但是人民大众的实践却是具体的,因此,必须用不断发展的最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武装人民大众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主导就是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新理论,不是僵化的中国化理论。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其中国化理论的实践目的、现实要求、实现力量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其中国化理论的实践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中国的本土形式,赋予其民族特色,更重要的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变成人民大众所理解、接受和信服的理论,变成指导中国人民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理论武装人民大众,指导人民大众的实践,变成变革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目的,是理论变成人民大众实践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要求。这个现实要求的含义是: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占据社会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引领社会思潮,教育和武装人民大众。当前社会中有多种社会思潮,这些包括宗教在内的多种社会思潮都在争夺自己的信众,都想在社会中为自己理论主张找到实践的实现力量,他们争夺的对象是相同的,,即人民大众。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能否成为占据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成为凝聚人民大众力量的共同思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宣传和教育人民大众,树立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也是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这个科学理论的科学性靠谁来证明、靠谁来实现,只有靠人民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力量。无论从中国革命的建设实践来说,还是从改革开放的实践来说,只有理论正确,实践才会成功。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不断与时俱进的创新过程,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形成新理论的过程,形成新理论的现实力量来自于何处?只能是人民大众,这个过程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统一于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实践从而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理论的过程,这是实践产生理论的过程,理论的发展前途必然是要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争取大众、普及大众和武装大众的过程,这是理论普及和武装大众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样是为了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的两个阶段和两个方面,两者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上前后相继,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这是在逻辑上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和两个方面,是互为目的、相互实现、相互促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都是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共同指向实践,统一于人民大众的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指导实践之间的中间环节,这个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首先经过中国化,形成新理论,然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被中国人民大众接受、熟悉、理解和信服,并按照这个理论进行实践,这就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大众化、再由大众化到大众实践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人民大众应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转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理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理论实践化,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也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中国化,两者同时开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渗透,实现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中。理论要实现自己就需要实践力量,理论力量的实现和群众实践的主体性要求,决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上内涵着大众化要求;实践要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就必须有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继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实践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逻辑上内涵着其中国化的理论指导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又不断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注入新的内容。当前,在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发展,不仅要求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学习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宣传,更要求用这个理论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