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研究
作者:许颖 字数:3075 点击:
摘 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正确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念。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对科学技术的内涵、特征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述的科学理论,,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经历两次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有效指导了我国科技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的深入推进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及其中国化方面的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本真精神,进而指导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1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涵义
与人类的认识规律一样,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经历反复和曲折。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并不是孤立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其他社会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特定时候,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既然如此,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呢?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含义。科学技术观,简称马克思主义科技观,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作为一种观点、看法、态度,总是一定的人对科学技术的观点、看法、态度。这种对科学技术的观点、看法、态度不仅与他所生活的社会的科技文化、所接受的科技教育有关,而且更与他的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他对科学技术的观点、看法、态度不仅直接影响着他本人的相关行为,而且间接影响着他周围人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乃至行为。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其基本内容,是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属性、社会效益、社会推动作用、人类历史地位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推动历史的发展的正确认识。正如上文所说,科学和技术属于社会意识,因而也属于一种历史观。既然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属于一种历史观,那么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就不可避免地与特定的社会观相关联。一般来说,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虽然具有相对独立的和客观的形式,但也带有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因此,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研究的内容虽然与科学技术有关,但内容也决不能局限在这个范围。这里,我们不难推出,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最大的特点从属于历史观受到历史观的影响,又对历史观有较大的影响。
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主要特征
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一脉相承,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总结概括,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其内涵丰富,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本质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本质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以社会生产的发展为物质基础的,社会生产不断为科学技术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开辟出新的研究领域,是科技进步的物质保证和不竭动力;反过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会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强大力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
第二,科学技术人才观。毛泽东提出对于科学家要委以重任。邓小平对科技人才极其重视,对科技人才的管理使用作出了很多精辟的论述。江泽民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胡锦涛进一步肯定了科技人才在社会进步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三,科学技术和谐观。毛泽东认为如果对自然界没有清楚的认识,自然界就会对我们予以处罚。邓小平指出,科技发展是处理环境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方式。江泽民认为,我国科技的发展必须要坚持保护环境。胡锦涛指出,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保护发展体系。
第四,科学技术创新观。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在一个比较短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邓小平提出要善于自力更生创新。江泽民把创新提到了关系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胡锦涛关于自主创新的思想体现了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指明了中国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实践意义
3.1 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当今以及今后我国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当代中国科技事业继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指针。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指导思想,就要做到: 必须长期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生产力观,将科学技术提升到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战略性高度。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主义的诸多任务中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第一的地位,在发展生产力的诸多任务中要把科学技术摆在第一的地位,更好地促进科学技术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和科学技术这两个时代潮流的结合”,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国家安全的维护以及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提供重要的保证。
3.2 促进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指导,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安康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更是关乎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邓小平的农业现代化要求农村现代化、农业科学化,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到中国来,将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经验应用到中国来,把农业从过去的传统的发展模式整体转变成现代的发展模式。显然,邓小平的这个观念客观上要求农业作业的机械化,效率化。因此,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下,我国农业要想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学习掌握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提高农业作业的机械化,提高生产劳动的效率,节约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还要掌握并研究生物科技,发展培育新型无污染的化肥农药,提高单产量;借鉴学习无土栽培、海洋养殖、安全的转基因技术
3.3 为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马克思曾经指出,科学技术是一种能够推动历史演变的重要力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集成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一方面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面貌,通过一定的形式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属于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科学技术通过一定形式还能转化为社会职能,推动精神文明的进步。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社会的和谐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己间的和谐。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帮助人类科学的、合理的索取自然资源,并转化为物质满足自身的需要,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状态。其次,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的方式,人与人之间由于物质的丰富和交流方式的进步而变得和谐。最后,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人类自身思维和智力的改善,让人们眼界开阔认识增强,增进了人与自己的和谐。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两次飞跃的历史进程既反映了我党以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推动着理论创新,又体现了我党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年版.
[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3]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年版.
[4]李志红,马俊峰.毛泽东科技思想[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5]张锡龄.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6]李万忍.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文兴吾.第一生产力论与科教兴国战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