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自然文明观新境界
作者:王维 字数:2927 点击:
摘 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强调的“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凸显了生态环境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顶层设计的基础性、前提性、重要性,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维度,实现了三大理念转变,即:生产技术对环境正负作用的大转变,经济观念与行为的大转变,自然观的大转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的继承、丰富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新境界
1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中国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具体任务、时代特点,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邓小平曾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虽然他也曾指出:“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大力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这要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但生态文明建设只是包含于“两个文明”之中。江泽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尽管他也曾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但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内涵于社会主义的“三位一体”之中。党的十七大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虽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但是他们已经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胡锦涛曾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中共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现在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凸显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将作为一项与社会每一个成员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调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只能用中国化生态文明观指导人们创建文明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会深刻地影响到物质生产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突破和消费模式的改变,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角度看,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本身,它总是与社会政治问题紧紧交织在一起。生态文明建设实质上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的重大战略。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必须不断改善政府的执政能力,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和通过法律解决环境问题的力度。
党的十八大从社会建设、文明发展的高度来看待生态环境问题,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这无疑是解决中国当前所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与社会每一个成员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调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需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去指导人们创建文明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
2 对马克思主义自然文明观的继承、丰富与发展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这种强调从事实出发,用科学的理论解决自然资源的紧缺性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①,新时期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强调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②体现出“对于现今的自然科学来说,辩证法恰好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辩证法才为自然界中出现的发展过程,为各种普遍的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向另一个研究领域过渡,提供了模式,从而提供了说明方法。”③“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④ “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⑦清晰描绘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与本质是追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荣。即:“在这个自然界中,今天的一切都和一开始的时候一模一样,而且直到世界末日或万古永世”⑧,,而不是单纯以经济的增长为发展的目标,突出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辩证之路,在这条道路上实现三大理念转变。一是生产技术对环境正负作用的大转变;即有害环境技术向无害环境技术的转变。“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⑨二是经济观念与行为的大转变,即从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双重目标的转变,从“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⑩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三是自然观的大转变,“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就生动的体现了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把握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应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即:“在自然界里,正是那些在历史上支配着似乎是偶然事变的辩证法运动规律,这些规律也同样地贯串于人类思维的发展史中,它们逐渐被思维着的人所意识到。” ?去解决生态问题,这也从辩证法的角度为人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哲学依据,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这也把马克思主自然文明观开拓到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3页
②⑥⑦⑨⑩??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报告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84页
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20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9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307 页?259页?303 页
作者简介
王维(1970-),男,甘肃陇西人,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主任(主持工作),讲师, 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