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导入高效参与
作者:林煜婷 字数:2903 点击: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对学生后期实现有效学习有着重要影响,但是,由于数学学科中涉及较多的理论与公式,就会使学生觉得乏味、枯燥。而通过精心导入,则能使学生高效参与到课堂学习,并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鉴于此,主要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前导入的特征进行探讨,并提出小学数学课前导入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精心导入;课前;高效参与;策略
课前导入作为数学教学过程的起点,教师选用科学、创新的导入策略,通常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及其学习质量造成直接影响。但是,农村小学数学的传统化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不习惯进行课前导入,这就导致学生在进入课堂时,无法快速找到学习状态,也无法确保其学习效率。鉴于此,农村数学教师需立足于新课改的相关要求,精心设计课前导入,以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知识的欲望,从而使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得到切实提高,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小学数学课前导入的特征
(一)趣味化特征
就小学生来说,其不仅有着强烈好奇心,而且面对新鲜事物也充满积极性。鉴于此,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需关注其趣味性,立足于小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与启发,创造性、自主性地探索新知识,以确保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就能吸引学生,让其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好奇与渴望,高效参与到课堂学习[1]。
(二)启发性特征
课前导入的目的就是给予学生启发,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由此可见,启发性是开展课前导入的主要特征,而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时,说的每句话、提的每个问题,都会促成学生的思考。所以,教师在课前导入时,需注重启发用语的适当性,不能过于深奥,以便于小学生的理解。
(三)针对性特征
对小学数学来说,其逻辑性、抽象性并不是很强,但是,由于每个小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其在学习时,存在一点独特心理。尤其农村学生有着不同的数学学习差距,差异性显著,更要突出教学的针对性。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前导入时,需立足于不同层次的数学知识学习的态度与内容,采取针对性的导入方法,以便于导入能吸引学生高效参与课堂学习的同时,促使每个学生都实现相应的发展与提高。
二、小学数学课前导入策略
(一)利用微课导入
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农村教师应关注信息化教学模式,而微课就是其中非常有效的一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前,学生通常需带着一定的问题与思考,才能确保其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这对学生自身的自学能力培养也是极其重要的。同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就需利用微课进行新知识导入,以确保课前导入的趣味性及其观赏性[2]。鉴于此,数学教师在设计与制作课前导入的微课时,就需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渗透与其生活符合的元素,通过短小精悍的视频导入新知识,从而使学生更轻松、愉悦地参与到课堂学习。
例如,《乘法》中“三位数乘以两位”的内容开展教学前,想要使小学生更有效地预习以及认识相关知识,教师在导入微课的设计时,就需创设以下情境:元旦到来,班级组织了庆祝活动,每个或者每组学生都准备了节目,而教师针对每个节目,准备了120个小礼盒,每个小礼盒要使用32厘米的彩带进行包装,请估算一下,准备90米的彩带够吗?在微课的视频中,整个场景都有班级组织元旦活动、准备礼盒的真实场景,将其展现给学生,进行新课导入,通过与现实中的情境相结合,不仅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课堂学习,还能激发学生进行知识预习的兴趣,并在心中有强烈的想法,想帮助教师买适合的彩带,从而使学生更积极、高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
(二)利用问题导入
就小学生来说,其年龄相对较小,阅历也较少,其对外界的很多事物都比较陌生,这就导致其相较于成年人好奇心更重,对新鲜事物的探究欲望也更加强烈。而数学教师正好通过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前,准备些和教学内容有关、有趣的问题,经过提问,让学生思考与探究问题中隐含着的数学问题,以提升学生面对数学问题时的探究积极性以及学习欲望,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集中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形成自主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从而为学生后期高效参与到课堂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3]。
例如,《圆》的内容开展教学前,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同学们,我们生活中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小轿车、大巴车、摩托车等,那么,为什么车轮都为圆形,而非三角形或者多边形呢?这是为什么呢?”此时,学生就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既会思考其原因,又想知道老师以及其他学生的想法,并在课堂学习中,对“圆”的相关知识充满好奇以及求知欲,并形成了明确且清晰的学习目标,这就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更加集中,并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都保持着积极、主动的状态,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力以及学习效率得到切实提高。
(三)利用复习导入
各种数学知识都是紧密关联的,经过环环相扣,形成完整且系统的知识体系。如果学生在具体学习中,对某个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够扎实,就会影响到其整体学习效果,既会影响到促使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的教育目标,又会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4]。而通过旧知识的温习,与新知识的导入相联系,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其主要是采用各种知识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对知识点的相同之处以及不同之处进行分析与归纳,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提出即将教学的问题,这不仅能引导学生由自己熟悉的知识领域进入到未知的知识领域,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实现高效学习。
《线与角》中“角的分类”教学导入,数学教师可通过之前学习的“钝角、直角、锐角的特点”等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呈现角形成的整个过程,与此同时,教师可提出相应的问题:“比钝角大的角都有什么?”并通过多媒体,不断扩大钝角,直到角两边的线形成一条直线,成为平角,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量角器或三角尺,对平角的度数进行测量,可知平角是180度。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同样的方法,学习周角,并对周角的度数实施探究,以促进新旧知识点的密切衔接,让小学生在其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更好地吸收以及掌握新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前导入作为教师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农村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入方案,完善教学起点,以促使学生以更饱满、充沛的精神状态,高效参与到课堂学习,从而为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刚.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3,25(04):174-176.
[2]陈凤玲.聚焦“双减”,融合信息技术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效率[C]//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2022年度学术讨论会暨第十八届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论坛论文选(一).[出版者不详],2022:8.
[3]姜小明.“双减”背景下提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27):136-139.
[4]王天会.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艺术浅探[J].考试周刊,2019(1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