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的新型校园贷风险防范体系构建
作者:谭毅 吴潇 林瑶 字数:4986 点击:
[摘要]“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一种国家统筹型安全理论,不仅对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方略及其实施路径进行了高度凝练,而且为当前大学校园安全风险防范和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价值规循。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当前我国新型校园贷的安全危害进行归类整理,同时根据“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践要求,提出既具有针对性又相互依托的防范对策体系。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新型校园贷;防范体系
十八大以来,国际与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各类不确定因素和宏观性风险显著增加,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教育场所,大学校园开始呈现出矛盾多发性、敏感性和复杂性的场域特征。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中国银监会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大学网络贷款业务,至此校园贷开始由公开转向地下。2020年初,不少网贷机构迫于业务压力无视规定,披上“创业贷”“毕业贷”“培训贷”“求职贷”等外衣,继续向大学生放贷。新型校园贷的出现不仅对大学生个体及大学产生了极大危害,同时影响了社会和国家的整体安全。为此,我们应当结合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整体要求,审慎判断形势,综合采取措施,切实推进大学的安全事业。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大学校园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1]国家安全涉及全社会人民的幸福安康,也直接影响未来国民的生存与发展。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冲突频发,潜在风险不断积聚,党中央和国家审时度势,将国家安全治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积聚各方智慧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思想,为新时代国家安全治理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总体国家安全战略作出的专章部署,提出了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表明了国家安全事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2]“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基于新时代国际和国内新形势背景提出的系统性安全要素的归纳凝练。它不仅对国家安全的内涵、结构、机理以及路径等作出了深刻的阐释,而且为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导。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基于我国总体安全的战略高度,统筹国内和国际双重格局,总揽多阶段、多层次、多领域的国家安全要素,对维护国家安全的经验和实践所进行的理论归纳、系统论述和政策建议。“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多维的、动态的和辩证的国家安全理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发展性和包容性等特征。[3]
(二)大学校园稳定
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将近5千万人,数目体量庞大,占据一定的人口比例。大学的稳定与发展既关系到大学生个人,也关系到大学生背后的千家万户。大学校园安全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心之基,校园发生的各类安全事件严重干扰正常的学校教学运作,叠加网络时代的信息泛滥和虚假传播,对学生产生了不良的身心影响。尤其是进入后疫情时代,意识形态、卫生健康、心理健康等极端安全事件频发,不断破坏高校校园和谐氛围与秩序,维护校园安全稳定,降低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是高校治理的当务之急。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大学校园稳定的内在要求
大学的安全治理是国家整体安全治理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和基础支撑。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研究大学校园稳定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应有之义,是构建总体国家安全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的实践要求。
高校要以第一政治任务落实全面“总体国家安全观”。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国家安全策略要求,站在更高和更长远的战略角度上去把握大学安全治理,同时通过推进大学安全治理的创新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高校要以现代化的安全治理理念创建平安校园。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国家安全理论角度,树立全要素化、立体化、辩证化的大学校园稳定的安全治理理念。一是要充分考虑政治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网络安全等全要素治理体系的构建;二是要充分考虑统筹与防控、传统问题与新问题、主问题与次生问题等新时代安全结构特点。
二、新型校园贷的安全危害
(一)新型校园贷
新型校园贷的出现,包裹着“创业、毕业求职、就业培训”等更贴近大学生生活和发展的外衣,是对过去“校园贷”的一次升级,但本质还是以高额利息、高额手续费、高额违约金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高利贷性质的“金融欺诈”。新型校园贷业务通过线上开展业务,一般采用基于消费场景的“电商+金融”模式,也有部分是采用消费贷款直接发放现金的模式。大学生购买消费贷款主要是用于满足大额购物、形象消费、长途旅游等炫耀性需求。
(二)新型校园贷的安全危害
1.金融安全危害
大学生的信贷行为的自觉性往往与自身金融素养相关,金融素养越低越有可能陷入财务透支和信用滥用的冒进行为。新型校园贷利用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浅、金融风险防范能力较弱的特点,提供短期、小额的、快速到账的消费贷款。新型校园贷危害属于非传统安全性的金融风险安全危害,表现在利率高、手续费高和违约金高,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群体及相关家庭的财产安全。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大量无持续还款能力的大学生消费借贷还会产生一定的区域性金融风险。
2.文化安全危害
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人生价值出现了物质主义高扬与精神向度的矮化;社会价值观出现了疏于奉献与热衷索取的迷惘。[4]大学生认可过渡超前消费,不清楚如何选择借贷消费,日常借贷消费主要集中在“炫耀式”符号消费,绿色环保消费观念薄弱,消费结构不合理。新型校园贷危害属于非传统安全性的文化安全危害,表现在误导大学生人生观和消费观,使消费主义思潮在大学盛行。圈层文化的切割和片面观点的灌输,导致大学生过度沉迷消费并致使大学生群体出现身份认同迷失、消费行为偏差和价值观导向错位的恶性文化安全表征。
3.信息安全危害
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具备一定的警惕或警觉心理,但在网络信息安全风险的心理认知和心理防备方面相对薄弱。[5]大学生能够对自身信息安全可能遭受到危害具有相当程度的理性认知判断,但真正遭遇信息安全危害时,还是无法自觉地为维护安全付诸行动。新型校园贷信息安全危害表现在侵犯大学生的隐私权,校园贷平台公司将数据进行收集,延展第二次销售,更甚至打包信息数据出售给其他平台,变相获利。大学生个人及家庭数据一旦暴露,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或非法售卖,将对学校、家庭及个人产生严重的信息安全危害。
4.社会安全危害
新型校园贷高利息导致大学生无法正常还款,在收取还款中放贷机构往往会非法催债。非法催收的方式包括:恶意电话骚扰,暴力恐吓,骚扰父母,通报亲朋;“裸贷”方式的放贷则以公布裸照威胁;甚至通过法律手段诉讼大学生,影响其终生征信。新型校园贷社会安全危害表现在破坏高校校园和谐氛围与秩序,一些大学生无法还款导致走上绝路,某些放贷机构采取暴力催收的方式侵犯大学生人身健康安全,对大学和社会的稳定产生较大冲击。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新型校园贷风险防范的对策构建
(一)健全安全体系:“四方”联动防护
防范新型校园贷风险必须建构良好全要素沟通机制下的四方即“政府统筹、学校专项、家长参与、学生自省”安全防范共同体。“政府统筹”要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建立跨部门会商新型校园贷问题工作机制,会商研判维护高校稳定和安全工作的重点事项。“学校专项”要强化高校校园金融安全责任,建立一支专业素养高的专项工作队伍。“家长参与”明确家长是第一监护人的角色,以身作则做好消费示范,以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开展适度消费观家教。“学生自省”明确自我是自身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角色,自觉维护自身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合理合法使用消费信贷产品。
(二)提高安全治理水平:事前预防思维
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大安全大应急的新型校园贷防范框架。国家健全校园金融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制度,根据校园金融的安全风险程度,及时发布相应风险预警。通过“贷前-前置风控预警体系”筛查“易贷人群”,做好风险提示和“非贷式”补助。通过“贷中-实时监测体系”筛查“负贷人群”还贷来源和资金连续性监测。通过“贷后-事后修正挽救体系”进行贷款维权帮扶,并提供日常生活资助。高校安全思想教育的“事前预防思维”要掌握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从源头上把握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及学生上的困难。
(三)增强安全能力:分类精准消除危害
1.素养+法律:消除金融安全危害
提高大学生的金融素养,降低诱发校园贷购买风险,从增加金融知识储备和提高金融知识的应用能力两方面入手,减少他们贷款逾期和信用滥用行为,引导大学生注重储蓄,做到金钱的有备无患,自觉培养自我的理财能力。同时,作为消费信贷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方,金融机构与企业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依法依规开发消费信贷产品,从而引导大学生的理性消费。[6]因此消除新型校园贷危害要健全消费金融审慎管理和消费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从法律制度和金融监管化解金融上安全危害。
2.弘扬+规范:消除文化安全危害
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加强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教育,使他们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中国传统文化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中的“奉献”精神有助于消解大学生“只谈索取不谈奉献”的错误价值观,“自然”“和谐”理念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建立社会责任感。因此消除新型校园贷文化安全危害,媒体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强化“把关人”意识,积极营造科学消费、合理消费的舆论导向,用正面典型、角色规范来引导学生消费。
3.倡导+案例:消除信息安全危害
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角度看,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觉醒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倡导大学生选择正规借贷平台,通过官方网站查询合法合规的借贷平台白名单,在签署消费贷款协议时谨慎提交借贷个人信息,不暴露与贷款申办无关的信息。因此消除校园贷信息安全危害应通过典型案例对大学生开展信息安全教育和引导,教学方式应注重典型案例的正反两面的合力作用;教学内容应包括网络安全使用方法、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方式等;教学目的应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的自觉性、警惕心和责任感。
4.联治+联防:消除社会安全危害
高校联合政府机构,加强校园及其周边常态监管,在实践中不断推动应用场景迭代升级,对破坏高校校园和谐氛围与秩序的可能提前预判。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体系,侧重做好关于大学生经济问题心理咨询类工作,阻断安全事件的源头发生。因此,消除新型校园贷应完善新型校园贷社会治理体系,以校园问题到社会问题的链路思维提升专项事件的社会治理效能,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合力,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营造全社会关注、全社会关心的联治氛围,集成“人防、物防、技防、智防”互融互通消除社会安全危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1).
[2]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报,2014-04-16(1).
[3]青觉,岳清春.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的新时代边疆治理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1(09)51-57.
[4]王春娥.论恩格斯自然生态思想对破解大学生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6)112-114.
[5]李楠.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88-90.
[6]刘浏,丁孝智,郭学军.基于金融素养理论的大学生消费信贷风险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5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