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财政对“三农”政策支持的探讨
作者:于覃思 字数:3652 点击:
摘 要:财政“三农”政策不仅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有利于保障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大对财政“三农”的支持力度,不断创新,强化农业地位,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建设的进程。本文通过分析介绍我国对财政支农政策上的演变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支农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财政支农;三农问题;政策;民生
财政“三农”支持政策作为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财力保障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公共财政政策的改革,推动国家财力大幅度增长。同时国家对“三农”支持政策也进行了重大的创新,不断羌胡农业基础、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了更好的贯彻实施中共十八大的精神,,为当前和今后财政支农政策指明方向,促进农村改革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对我国的支农政策做出了一下的分析和探讨。
1 财政支农政策的演变及现状和问题
1.1 财政支农政策的历史演变
我国的财政支农政策历史演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呢: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处于初始阶段。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经济受到国内外战争的严重毁坏我国大力实行农业哺育工业,大力发展成本高、花费时间长的重工业。第二阶段是指体制改革和巩固阶段。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坚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努力寻找原有体制的不足,建立一个适合现代化发展的体制,农村的体制改革也处于不断发展中。第三阶段是强化阶段。这一阶段国家通过提高对农业的总体投入,使我国的农业得到了发展,也为为财政支农政策提供的大量资金。
1.2 财政支农政策的成效
2004年以来,我国减免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2006年我国又彻底取消了农业四税,终结了过去几千年农民交税的历史。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对于农村的稳定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政府通过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积极适应国内外粮食供求市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政府吸收各界资金,将其应用到农业科技研发,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推动农业的发展。政府大力支持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综合开发力,改善农民的就业现状,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农民增收。
1.3 财政支农的规模分析
财政支农的发展程度可以通过支农支出的规模大小来衡量。支农支出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支农支出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进行支农支出规模的衡量。我国的的支农支出政策在改革开放后除1980、1981以及1999这三年支农支出相对下降,其他的年份一直都处于不断增加中。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等原因。而我国的财政支出的净额和增长速度都处于不断增长中。我国的财政支农支出的相对规模能够显示我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和支出程度,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农支出相对规模较之前斗殴有所提高。
1.4 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分析
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对于国家财政资金的分配情况能够进行有效的反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在短时间内对支农投入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是无法得到明显提高的,这样就使我们应该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分配财政收入,将资金用到关键地方,提高资金利用率的。因此合理分配财政支农支出是我国重要的任务之一。主要包括支农支出各个项目的分析以及支农支出资金的来源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推行农业产业化结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出也不断增加,农业结构处于变动的状态,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用支出也处于不断增多的状态,这就难以发挥支农资金的效用。另外支出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国家和地方,国家应该占主要部分,地方共同协助。
1.5 财政支农的支出效率
支出效率是指资金配置的合理性和资金运用的有效性,通常利用产出效率和弹性对比进行评价。产出效率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农业总产值与财政支农支出的比值,通常用来表示每单位财政支农支出多对应的农业增加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产率呈现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因为我国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投入的资金大,但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等,使群众受到危害,支农支出的产出效益因此很小。而产出弹性是指农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与财政支农支出总额的增长速度之比来表示,产出弹性系数为正数,系数与财政支农效益成正比例关系,对于农村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农资金效率不是很稳定,因此更要注重支农政策的发展。
2 改善提高我国财政支出的建议
2.1 建立并健全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法律体系
建立健全我国支农政策的法律体系,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支农政策方向的明确和资金的利用率也不断提高,和实现财政支农政策有了法律保障。国家扶持农业的地位,并用法律法规来保证政策的实施,支农政策大部分是以行政条例里来规定的,体现不出财政支农政策的严肃性和确定性,不利于支农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国家和地方的各项农业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实现财政支农的发展,保证国家的政策执行落实到实处,不断完善《农业法》的,通过制定详细具体的法规条例,并且严格执行各项规定的财政支农政策,同时完善奖励机制,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政府应该明确政府支农支出的具体比例,合理分配各项资金数额的比重,细化财政支农政策的方向和规定,执行和考核三农政策。
2.2 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限,实现支农支出责任与财力的基本支配
1994年的分税改革,使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收入里中央政府始终占据主动地位,但在改革中依然有许多弊端。政府在财政收入的同时,不能讲事权与财权。地方政府面临财政压力大的困境,要平衡收入与责任之间的关系,使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维护财政支农政策的支出。地方政府应承担财权的支农支出。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和农村救济费用的支出,调整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比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实现支农支出的优化。给予县级政府税收自主权,通过政府转移支付来跳进政府由于收支不平衡导致的财政资金缺口。
2.3 扩大我国支农支出的规模,促进支农支出的增长
政府积极保护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护农业的基础地位。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实力有限,国家的财政支出偏向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强对财政支出的范围,确保投入规模的稳定增长。依据《农业法》的要求,保证财政的经常性收入和财政对农业的收入,确保支农支出与财政政府增长之间的平衡。在现行的《农业法》下制定《农业投资法》,具体确定支农支出的规模,改变农业的投入增长规定的随意性和模糊性,对财政支农政策进行细化的方向确定,不断促进财政支农政策的执行和考核。
2.4 对支农支出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国家要重点加大对农村及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出,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增加农民的生活资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的质量,使农村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对我国农业科技的投入。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较低,技术成果质量较差,严重的制约着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等重点领域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完善科技的投资和科技推广,加快农业自主创新,以此来促进农业的科技水平。并且减少农业事业的费用支出,灵活运用资金进行运转,减少行政机构的事业费支出,减轻农民的负担。并且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提高教育水平。
2.5 完善财政支农的政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
对于农业财政资金要进行积极整合,使资金的规模效应得以发挥。整合资金是需要各级政府通过改善现存的多种状况,包括渠道分散、投向使用不明、内容模糊、重复投入、效率低下,效果甚微等。以此来加强各级政府之间的合作,对于各级部门的主要力量进行团结,促使支农工作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资金的高效利用。同时应该建立一个适合我国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对于预算管理体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反复的讨论、论证、审查、商财政预算编制。由于支农项目要在执行之前通过严格的程序进行确定和选择,这样就能保证支农支出项目的透明度性、公示性和严格性。同时政府应建立财政支农资金分配运行的监控机制,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
3 结束语
我国农村建年来实现了少数规模较大,收入较高的农业经营用户,推动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民脱贫致富有着示范作用。我国应该鼓励农业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贯彻实施三农政策,努力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实现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明. 完善财政“三农”支持政策[J] 中国财政, 2009,4(10):75-76.
[2] 李霞. 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建议[J]. 中国财政, 2011,(16):88-89.
[3] 宫晓霞. 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路径:以改善民生为基调[J]. 改革, 2011,(06):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