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浅析西方国家观的演变

作者:叶伟昌 字数:4464  点击:

摘 要:西方国家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近代这四个阶段,到近代而逐渐完善,并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通过论述这四个阶段西方代表思想家对国家的起源,国家(政体)的形式,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等方面的思考,总结出到近代为止,西方国家观经历了“城邦共同体”、“人民共和国”、“地上王国”、“守夜人国家”这四个阶段。

关键词:西方;国家观;城邦共同体;守夜人国家

本文为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3kyjj0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 绪论

现代的民族国家起源于西欧,与中国古代的王朝国家,天下国家等截然不同。然而,到了近代,西欧的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影响中国传统的国家观念。梁启超通过日本翻译的德国政治学家伯伦知理的《国家论》,对西欧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列文森所言,近代中国就是从“天下”到“国家”的过程。因此,简要的探讨西方国家观的演变无论是对于我们认识近代历史的复杂性还是对于当前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良好建构(关系到国家观中对于国家权力分配的认识)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 国家观的内容

西方国家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近代这四个时期。在这四个时期中,西方思想家对于国家观的内容都不一致。然而,观念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看法,它是连续性的。因此,我们可以从每个时期中选取一个或者两个思想人物来透视那个时代的国家观念。

而国家观的具体内容,少不了对国家起源、政体的形式、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方面的探讨。这四部分的内容在每个思想家里所占据的比重很可能都不一样,因此只能就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当然有可能是全部)来进行论述。

3 浅论西方国家观的演变

3.1 从古希腊到古罗马

古希腊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萌芽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诞生于这个时代,他们的国家观也因此大同小异——前者的国家观更偏向于理想,后者的更为实际。而古罗马被称为共和思想诞生地,代表人物是西塞罗。据此,这里简单考察柏拉图和西塞罗的国家观。

柏拉图在《理想国》这部著作中阐释了他的国家观。在他看来,人性是有差等优劣之分的。因此,国家的良好运转需要进行社会分工,基于人性的社会等级分工。每个相应的社会等级各安其分,各司其职,国家就会运转良好。掌握着知识的哲学家应该作为统治者,是处于国家社会等级的最顶端的人物——这样的哲学家能认识到一般人认识不到的“理念”,他掌握着真理。

而国家,也就是当时的城邦是起源于人们的需要。这个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差异不大。亚里士多德认为,首先人有过好生活的天然要求,人的另一个天性只做最适合自己的事。由于人的天性存在差异,就有了分工,分工的维持需要合作。为了过好共同生活,人们必须组成共向体,这就是国家。其次,人天生有合群的性情,“人类在本性上应该是一个政治动物”。自然赋予人类的目的是过优良的生活,而单独的个人连自足的生活都无法保障,更不要说过优良的生活。所以个体只有以其自己的身份参与城邦的生活时,才能达到优良的生活。“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离开城邦,个人无法独立生活。

这意味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几乎是融为一体的,也意味着国家代表一种城邦生活方式,一种公共空间。至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在那时候根本不存在,因为两者在那时候还没有分化,社会就是国家,国家就是社会。最早到洛克的时候,政治国家与社会生活才分离开来。

柏拉图也探讨了国家的形式问题,也就是何种政体为优良政体的问题。他把政体划分为六种:君主政体、暴君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共和政体、民主制。这里划分的标准是统治者的人数与统治者本身的贫富。最好的现实政体就是共和制。最理想的当然就是上面提到的哲学王统治了。

因此,我们可以把古希腊的国家观概括为“城邦共同体”,其核心内涵在于个人与国家融为一体。

而古罗马的西塞罗的国家观可概括为“人民共和国”——“国家是人民的事业”,侧重点落在了个人(且侧重个人私有财产权)这一端,并强调自然法的作用。

国家被西塞罗定义为“人民的事业”,或者说国家实质是“共和国”,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的共同财产(西塞罗相当重视人民的财产权)。国家需要采取混合政体形式,这样能够使权力分立和制衡,进而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而自然法的作用就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

在国家的起源问题上,西塞罗同样强调人民和自然法的重要性。国家是为了“法的一致和人民的利益”而创立出来的。他的起源论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区别在于强调自然法——在是否为了人的完善本身而设立国家这一点上则没有区别(只不过这个“完善”还特意加上了对人民财产权的保护)。

3.2从中世纪到近代

中世纪的思想家有很多,而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可谓是中世纪政治思想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国家观都笼罩在神学的光环中,具体表现就是教会高于国家。教会是上帝在地上的正义的体现,而国家是邪恶之物,是拿来惩罚人类的。他们两者的国家观大同小异——只不过阿奎那对国家的作用更为肯定。因此,这里仅简要考察奥古斯丁的国家观。

而中世纪的国家观又为近代国家观创造了基础。马基雅维利被称为近代政治思想的开创者,我们可通过考察其国家观来透视近代的国家观。

首先是奥古斯丁的国家观。奥古斯丁宣称,国家无非是人的创造,是人作为具有理性的存在物,意识到他们所追求的目标的一致性而联合形成的集合体。由于国家以暴力作为支撑,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以恶抗恶的世俗机构,所以依靠它绝对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正义,同时也根本不能把它视为上帝的宇宙秩序的一个部分。

他划分了上帝之城与尘世帝国——上帝是理性的体现,而国家则是暴力的统治。国家是因为人的堕落而对人实行惩罚的一种形式。上帝之城一方面指永恒的天国,是正义的灵魂栖息之所;另一方面它也与现实的国家并存,由忠诚于上帝的信众构成。

奥古斯丁对国家起源的解释就是人因为堕落而必须实行的一种惩罚形式。而国家也不是实现个人正义的最终途径。个人正义要依托于上帝,也就是现实中的教会。

显然,在中世纪,思想家注重教会,而不注重国家或者个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国家的形式方面的论述就很自然的被忽略掉了。教会高于个人也高于国家,但国家是否高于个人就无从得知了。因此,中世纪的国家观可被概括为“地上王国”。

而到了近代的马基雅维利,神学的色彩逐渐淡去,代之与更多的现实色彩,并重新像西塞罗一样重视起个人在国家中的作用。

马基雅维利放弃了将国家视为君主个人所有物的传统观念,赋予国家以非人格化的形象,并将政治与道德、宗教分离。这时候他眼中的国家其实已经慢慢的从具体的君主升华为抽象的王国象征了。为了国家的统一于稳定,马基雅维利建议君主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做非道德的事,例如欺骗人民、外交上使阴谋诡计等。

马基雅维利的国家起源论建立在他的人性恶的观点基础之上。他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人,会为了一切利益而斗争,因此有必要建立国家来维持秩序。这种观点类似于后来霍布斯所说的人性恶且人在处于自然状态下会处于战争状态从而需要建立国家。区别在于马基雅维利没有后来霍布斯、洛克他们一样假设一个自然状态、人民和国家签订的契约。建立国家后,,君主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是有必要采取任何手段的,君主的道德与人民的道德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马基雅维利赞赏古罗马如西塞罗所倡导的混合政体制,进而欣赏古罗马的贵族制、元老大会。他认为,古罗马正是因为采取这样的政体才取得了很大的辉煌。他的政体分类原则也与西塞罗的别无二致。

在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上,马基雅维利首先是倡导公民必须服从国家统治。国家建立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公民的福祉,因此公民有服从国家的必要。国家在危机时刻,公民必须挺身而出。在这个方面来看,国家的价值是高于公民的。但是,若国家作恶,它越来越趋向于腐败,不符合公民的利益,不谋求公民的福祉,那公民也有权利推翻之。公民在国家中得到自己的利益,也要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例如积极参军等)。国家也要为公民的自由和利益而存在。

因此,马基雅维利所代表的近代思想家的国家观可概括为后来由洛克等人逐渐深入完善的“守夜人国家”(理论),强调政府的角色是保护公民利益,不能过多干涉公民生活,并且可被推翻。

4 小结

从上文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得知,到近代为止,西方国家观的演变分别经历了“城邦共和国”、“人民共和国”、“地上王国”、“守夜人国家”这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当中,各时代的代表思想家对个人与国家关系、国家起源、政体形式等方面的看法不尽一致。这些代表思想家的观点影响了近代乃至现代西方国家观的形成,并扩展到了西后来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等。对这些观点进行简要的考察之,有利于我们理解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进程及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观,建设中国现代国家。

参考文献

[1]详细可参见:李华兴,张元隆,李海生著.索我理想之中华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M].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2]巴斯蒂.中国近代国家观念溯源——关于伯伦知理《国家论》的翻译[J].近代史研究,1997(4):218-229.

[3]美国著名汉学家列文森认为,“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大部分时期,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美)约瑟夫·R.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第87页。尽管列文森的近代中国史观被批评为忽视中国内在发展动因(可简化为“内在论”对“外在冲击论”的批评),但这里作者认为列文森的观点(“外在冲击论”)仍然是具有相当强大的说服力的。限于篇幅问题,这里并不讨论此观点成立的理由。

[4](美)诺夫乔伊著;张传有,高秉江译.存在巨链 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 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an idea[M].南昌市: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在此书中,作者论证了存在巨链这一观念的充实性、连续性、充足理由这三个原则。

[5]文中对于思想家国家观的看法来自个人阅读柏拉图著作((古希腊)柏拉图(Plato)著.理想国[M].上海市:上海三联书店.2009)的理解和总结,并参考了唐士其(唐士其著.西方政治思想史[M].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和徐大同(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市: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398.)的著作。下文中对于西塞罗等人的介绍沿袭的是同一思路,即个人对其原始文本的理解和参考唐士其、徐大同的著作,后文不再一一说明。

[6](古罗马)西塞罗著;王焕生译.论共和国[M].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8页。

[7](古罗马)奥古斯丁著;吴飞译.上帝之城:驳异教徒 上 奥古斯丁作品集[M].上海市:上海三联书店.2007.第140页。

[8](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著.君主论[M].北京市:商务印书馆.2009.第84页。


浅析混业经营风险及其控制
浅析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完善
浅析老子之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乌托邦”
浅析孔子和孟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历史文化
浅析企业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浅析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浅析矿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及主要措施
浅析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
浅析我国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
浅析中国会计文化建设
浅析高职英语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浅析品牌延伸过程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多元化经营战略下的民营企业管理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万方网查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