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国高年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学效率始终不高,而且也无法满足于学生在知识点学习和发展上的需求。相关的教育学者针对这一情况分析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动向以及学习趋向等,并提出了在教学当中融入情境教学法这一理论体系,并且一经提出便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效。但是在实践教学当中,还是普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学生与教师共同去解决。文章从情境教学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当中应用的原因与意义、运用情境教学的三个要素以及小学情境教学法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并对情境教学法在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年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 引言
语文是我国的国语,而且这门学科也是综合实践性极强的,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随处可见,而且也充斥着每一个领域。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为中心,然后带入相应的场景,这样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且对于教学而言,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小学生参与其中,增加他们的丰富体验,从而为其创设一个愉快且高效的学习环境。因此,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的开展是有着很大意义的。
二、 情境教学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当中应用的原因与意义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当中根据实践性的活动来实现一个生动形象的情景,将其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与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小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需求,而小学生在这一学习阶段中年龄都比较小,对于身边一切事物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心,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却十分有限,那么强调让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情境当中是可以在很大程度激发其学习兴趣的,这样也有利于语文教师的高效课堂开展。也就是说情境教学当中能够为小学生融入更新的知识,使他们参与到其中以后能够始終保持着新鲜感,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小学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思维还是情感都处于待开发的阶段中,他们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那么语文学科当中的很多知识极有可能让小学生无法轻易地理解,但是在情境教学当中,教师利用各种场景为小学生的融入提供路径,使其可以形象化的去接触和接受这些知识,从而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并且情境是由教师所创设的,在此其中无论是师生还是生生都会不断地进行交流,,以此来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而且也能为小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这对于他们日后的语文学习也有着很大的铺垫作用。
三、 运用情境教学的三个要素
(一)立足于学生的已知是情境教学的根本
要想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点能够听得懂,那么这些情境就必须要小学生经历过,就比方说在生活当中的所见所闻,再或者是他们没见过却了解的,这些对于他们的学习而言都是有吸引力的。在这样的情境当中小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教学当中,并不断地思考和感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不能过于深入,这样的话小学生身在其中却不知道经历什么也看不懂其中的内容,这样就会逐渐的使其降低学习兴趣,甚至是产生厌恶的情绪。
(二)立足于教学的目的是情境教学的重点
教师需要注意无论是怎么创设情境,都必须要围绕着教学,并合理地掌握其中的内容和结构。创设情境主要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是让他们在此其中高质量的学习。那么身为语文教师,他们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就要以问题引导为出发点,激发小学生的质疑精神,然后积极地参与到探究当中把问题解决,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小学教育的根本。
(三)情境教学的内容不易过难
小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毕竟有限,而且我国所设立的素质教育阶段也能看出来对他们的教育应当是循序渐进的,如果操之过急的话对于小学生的教育而言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也要注意到这一点,不要直接深入,应当先从简单的情境开始,就像给学生尝完一些甜头以后再循序渐进的深入,这样小学生就能保持成就感不断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四、 小学情境教学法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
(一)结合生活当中的资源来创设情境
语文是我国的国语,在小学阶段开展这门学科的实质性目的是就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以此来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在带着学生进行识字教学的时候就应当与生活达成有机的统一,然后再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帮助小学生掌握教材当中的汉字,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汉字的重要性,也能达到可观的教学效果。而且在结合到生活当中他们常见的一些情境时,可以加深对这些汉字的印象和记忆。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将围绕着教材课本和生活来创设相对应的情境。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学习到有关季节的课文时,文章当中所描写的基本上都是我们常见的一年四季,可以说小学生对此都有接触和了解,但是要是从字面意义上去分析或者是描述的话那么小学生就会感觉到很困难了。因此,教师通过教材先给小学生描述一些关于季节的场景,就像冬天的鹅毛大雪、夏天的烈日炎炎、秋天的秋高气爽以及春天的春暖花开等。那么小学生在听到教师的描述以后在心理就会浮现出这些场景,这就是教师为小学生创设的情境,然后教师再考验小学生,怎么用一个字去描述自己喜欢的季节,让他们展开想象。这样一来通过有效的情境引入课堂教学的话就会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通过故事引学生进入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只有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因此,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考虑到的情境设定必须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才能让他们真正地投入到学习的状态当中。而小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当中大多都喜欢听故事,那么教师就可以在讲到一些不同类别的文章时为他们讲个故事,然后引导小学生带着兴趣进入学习。例如: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当中会学习到有关古典名著的课文,那么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小段故事,比方说,在古代有个国家叫作越国,国王名字是勾践,他在23岁的时候就继承了父亲的王位然后打败了敌对比自己强大几倍的吴国,甚是得意。但是强大的吴国却更加努力,势必要打败越国,所以就一直厉兵秣马,最终把越国打败,而且勾践和他的臣下都被俘虏。勾践在吴国当俘虏的时候受尽屈辱,但是它忍辱负重并自称贱臣,对于吴王毕恭毕敬甚至为他吃粪试试有没有病症,完全不亚于吴王手下的仆役。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这段耻辱,并把生蛇胆吊在柱之上每天都生舔,十分苦涩。几年后,勾践打动了吴王,便放他回国了,他不忘前耻在自己的国家也是睡草席尝苦胆,最终十年之后在吴王去中原称霸的时候找准机会灭了吴国,吴王自杀勾践趁势北伐吞并了几个小国成为一方霸主。其实这个故事真正的哲理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听语文教师讲的故事以后,小学生就会从激发出很大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引入式地进入这些古文的教学当中,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古味的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