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探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小学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只有掌握健康向上的心态,才能积极面对人生挫折,但是小学中的学困生因为心理问题无法正常面对学习和生活。这部分学生需要老师提起高度重视,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这是我们贯彻教书育人教育理念的关键。老师要深入研究分析学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针对原因才能采用正确的教学策略,让他们重新融入集体的学习生活中。
关键词:学困生;高度重视;心理问题
学困生是老师教育的难点,学困生不仅自己学习困难,还可能对其他同学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影响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怎样解决学困生难题,追本溯源,老师需要从学困生的成因入手,研究学困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从引导他们的思想到规范他们的行為,从而帮助学困生进步,让他们重燃学习信心,这样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也是一种有效引导,让他们在人生的初始就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勤奋好学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能健康成长,做对社会有益的人。
一、 怎样认定学困生
(一)什么是学困生
老师要首先正确判定哪一个学生为真正的学困生,才能进行后续的研究和教育。有的孩子只是表现的活泼好动、纪律性较差,但是他们基本上能够正常进行学习,还不能认定为是在认知、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了学习困难的学困生。判定学困生前,老师需要学习相关心理学课程,查阅相关的科学研究结果。一般综合判定的标准为:学生有正常的智力水平,但是学习成绩远远低于同龄人,对学习有困难。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老师需要考查学生的智力水平,还要分析学习成绩怎样才是低于同龄人的标准,因为有的孩子在某一阶段没有跟上进度,产生了学习成绩差的表现,但是在认真补习后,他们能跟上教学进度,这种孩子也不能被认定为学困生。老师要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结合私下谈话的方式,研究学生是否是确实存在学习困难,在对学生进行判定后,在研究采用何种办法帮助学生解决困境。
(二)学困生的具体表现
学困生有一些常规表现,例如在心理上的状态,学习上是主动还是被动,是否对学习有抗拒心理,以及和同龄人相比学困生的差距等。具体的研究结果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心理自卑。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长期处于班级的末尾,所以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自卑。由于自卑,也就不愿意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很难避免被边缘化的结果。有些学生会掩饰自己的自卑心理,会以其他方式显示存在感,比如,破坏课堂纪律,让其他同学无法专心学习。又或者他们干脆就在学校学习中“隐身”,上课睡觉、下课消失。很多实际调研结果显示:学困生由于早期学习落后,又没有正确的方法指导,基础知识会有断层产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导致他们对学习越发没有动力,对学习产生抗拒,拒绝再学习。学习困境一直得不到改善,成绩自然也就一直处于低档。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后,会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好好学习,自己就是天生的差生,也没有资格去和学习好的同学交流。这就造成了一种心理困境。
第二,无法对学习提起兴趣,导致学业基础差。学生由于心理上的原因,没有向老师和同学求助的想法,也就无法在课堂上好好听讲,认真学习。他们在课堂学习上不能集中注意力,也提不起学习兴趣。老师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解决他们的学习困境,有的学困生还有一些想学习的想法,但是也无力改变自己所处的现状。他们在学期测验中往往成绩很差,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对学习产生无力感。这种恶性循环让他们越来越难以对学习产生主动性,学习基础也就越来越差,甚至家长安排课外补习班都无法让他们的学习跟上进度,因为已经不知道孩子哪里的知识出现漏洞,也就无从改善。有的孩子放弃了学习,在课堂上懒洋洋,这对他们产生了消极影响,他们在生活中也养成了不好的习惯。
第三,自控力差。自律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是形成一个人的人格所需要的良好品质。在小学阶段,老师需要培养学生掌握自控能力,进而养成自律的习惯。这有益于孩子的未来成长。但是学困生很难产生自律性,他们自控能力很差,不能在遇到困难时,产生克服的决心和意志力。他们遇事消极,碰到困难就躲避,有的孩子因为这种学习困境而产生了不好的品格,有的喜欢撒谎来逃避困难。虽然老师会对学生管教和指导,但是学困生改变不了坏习惯,自控力差贯穿进他们的意志品格中,老师也就无能为力。有的孩子学习和生活均过得一塌糊涂,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
第四,行为比同龄人幼稚。小学阶段,虽然孩子们还很小,但是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学习能力很强,进步很快。在与同龄人的比较中,学困生往往在行为上也处于落后状态,这就表现在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很幼稚,甚至表现出了幼儿的特性。虽然学困生也渴望成长,渴望向同龄人一样掌握知识,和他们正常交往,但是长期心理上的困境造成的学习和生活障碍,让他们长期处于挫败感中,也就没有自信展现正常的心理和行为状态。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们已经有了性别意识,但是学困生却对异性同学有厌恶心理,有的甚至产生危害其他同学的行为。
二、 学困生成因探究
学困生的智力是正常的,那么是何种因素造成他们不能像同龄人一样有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呢?我们从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有环境因素,也有个人因素。下面做简要概述:
(一)父母教育环节失调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具有首因效应,孩子的很多学习和生活习惯都是先跟父母学的。一些父母由于自身水平和性格原因,又或者他们首先没有学到正确的教育观念,从而导致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产生了失调。特别是一些父母离婚的家庭中,家庭是不完整的,带着孩子的家长由于忙碌于日常生计,缺少对孩子最基本的教育指导,由于工作忙,单亲父母缺少和孩子的沟通,他们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们的学习进度,一味地把教育职责推给老师。孩子在这种家庭,体验不到家庭的快乐,他们时常很孤独、无助,家庭没有给到孩子应有的抚育和教养,孩子自然会出现心理问题。再加上离异家庭的单亲父母自己没有好的心情,有些人把生活的失意和痛苦转嫁给孩子,这让孩子遭受双重打击,孩子没有心力继续学习,进而造成学习困境。对待家庭感到自卑还有对待学习也没有自信,这就很难让学生把心思放在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