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分析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如今,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往往只关注学习成绩和身体状况,而忽视了心理健康这一关键部分。对于还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来说,身心还不够成熟,很可能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种种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成长。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忽視的,在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需要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社会与学校环境,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而提高初中生整体素质。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探索
一、 引言
当代社会文明快速发展,初中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已经大不相同,加上青春期比较敏感脆弱的心理,容易被外界所影响,包括同学关系、升学压力、家庭教育等等原因都有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在实践和探索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中,可以从根源出发,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处环境,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和指引,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积极帮助学生构筑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 当代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若学校与家长只将关注点放在学习成绩上面,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能会导致许多心理问题而影响到后续的身心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如今,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值得关注。
首先,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式流于表面。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课程完全依托于教材进行授课,课堂气氛枯燥,只单单将课本上的心理健康知识灌输给了学生,学生也很难真正触及心理健康课程的核心内容,更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
其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初中生比起小学生来说,学校和家长对成绩各方面要求更高,面临着升学压力。如果忽视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往往会导致许多心理问题。这时候就急需外界力量去帮助其排解压力,疏导心理问题,鼓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与学生的互动。除了平时心理健康课堂上的教学外,教师与学生缺乏真正的交流与沟通。当学生在生活、学校和家庭中面临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由于与教师关系疏远,只限于课堂教学,即使遇到情绪和心理问题时,,也往往不愿意寻求帮助。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我国正积极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块的重视程度并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尤其在“三州三区”贫困民族地区更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急需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 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各种因素
初中相对于小学来说,对学生学习内容、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课程内容包括文化课、体育课、音乐课、思想品德课等,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综合发展。尤其到八年级下学期,学生逐渐面临升学压力。在这一成长阶段中,学生可能遇到来自老师、同学、家长甚至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心理压力,一旦疏于处理,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青少年以后的身心发展。故此,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学习压力变大。从小学升入初中之后,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期望更大,要求更高,各个学科的学习难度和知识量也向上攀升。如果学生自身的心灵比较脆弱,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了成绩下滑或被老师批评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厌学、自卑、情绪低落、精神萎靡等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发展为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
第二,人际交往相对复杂。当学生来到升到初中后,每天除了和各科老师打交道之外,更多的时候是与同学相处,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同学之间如何相处,对于心智还不够成熟的初中生来说,是个不小的问题。可能往往因为一些极小的事情而引发同学之间的争吵和矛盾。当同学间产生了矛盾后,班主任可能一时也难以察觉,如果没有外界力量去帮助化解,也许会酿成更大更坏的影响。
第三,社会环境影响。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网络、电子游戏、社交软件等等随处可见,或多或少都会对处在成长阶段的初中生产生诱惑力和吸引力。学生的自制力还不够强,可能会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滑,或者接触到某些不良网络信息而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面对社会不良影响,产生的学生心理问题,大多数家长由于专业素养的制约,往往很难有效处理,这时候就亟须具有专业素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介入,进行专业心理疏导和心理知识、技能教育。
四、 探索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方法
在初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之后,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去探索如何能够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具有积极、阳光、健康向上心理的正确方法。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学校、家长与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频频引发社会关注,例如,由于父母过于关注学习成绩,对学生施加压力过大,导致学生最终不堪重负,留下遗书跳楼自杀的事件。据我国官方公开的一组数据表示,全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6%~32.0%,学生自杀率相比于其他国家来说较高。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当学生面临种种心理问题的时候,自己无法解决心中的矛盾和消极情绪,如果此时家长和学校方面对其缺乏重视,甚至忽视,只会让心理问题更加严重,这也是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目的所在。只有当学校、家长和学生自己都对心理健康重视起来,敢于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避免悲剧一次次发生。
第二,促进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积极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当学生面临心理健康问题时,如果没有一个可以及时疏导的渠道,没有能够交流指引的导师,无疑会让学生更加悲观消极,情绪低落,情况只会变得更加严重。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在平时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更不能只流于表面,仅仅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心理健康教育想要真正发挥实际作用,必须走到实践中去,走到课外活动中去,走到学生群体中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如果只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当学生真正需要帮助指引的时候,却不愿意去寻求教师的帮助,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败。在平时师生双方的接触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平日里缺少交流和沟通,关系比较疏远,学生对老师缺乏信任,因此,学生不愿去寻求教师的帮助,接受教师的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