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自信 充实心灵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李云矿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状况,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探讨了在教学中应该做好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尽可能开发每个人的潜能,养成其优良心理品质,预防和消除各种适应性问题的教育,也就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教育。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即是综合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又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障。那么,针对目前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 帮助学生架起心灵桥梁
每当我们翻开报纸,打开收音机或电视机的时候,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消息,某某学校的学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想不通而服毒自杀;学生某某因讨厌其母亲经常唠叨自己而杀害了母亲,如此等等,看到这些,作为教师的我,心理感到无比地悲哀,我们的教育已走入了死胡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必须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男生,父亲吸毒,母亲离家出走。他跟着爷爷生活,孩子穿着很不得体,作业不完成,学习成绩差,经常与其他同学打架,不善言谈,畏惧老师。老师几次找他谈话,他都保持沉默。但老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在下课的时候接近他,和他交流沟通,发现他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他,由于老师对他的关心。他对老师的语文课逐渐有了学习兴趣,渐渐地他主动和其他人交往,开始对老师敞开心扉,学习纪律方面也有了明显的转变。同学和老师都说他变了。所以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知识,更应该与学生架起心灵桥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促使学生成才、成人而创造条件。
二、 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校园、家庭生活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因此,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和谐程度、舒适性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
例如,新学期开始后,小张整个人都不在状态,上课总是心不在焉,下课也不与同学们玩耍,独自坐在教室中,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小张最近的种种表现令笔者担心不已。于是,笔者找他谈话,了解情况,原来小张的父母最近因为家庭琐事天天吵架,甚至到了闹离婚的地步,令小张烦恼不已,无心学习。为了解决小张的心理问题,老师找到小张的父母进行了一次谈话,把小张最近的情况告诉了他们,希望他们的行為有所改变。小张父母听到老师的陈述后,大吃一惊,没想到给自己的孩子造成了这么大的影响,连连表示今后一定注意。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小张的学习态度有所改变,学习更加认真了,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受到了各科教师的表扬;回家后,小张主动干家务,减轻了父母负担,受到了家长的称赞。
在这个案例中,小张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和谐,导致出现了心理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为了使得学生在家庭和校园生活中获得安全感、愉快感,家长和教师应该共同行动,站在教育的同一线上,建立一个公平、民主、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和学校环境,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 要用爱心帮助后进生找回自信
教育家卢梭告诉我们:“只有真心实意地爱学生,才能精雕细刻地去塑造学生的灵魂。”由此可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大家知道,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情和爱是心理健康的雨露和阳光,童年时孩子是在父母的情爱呵护下成长的,少年时代的情爱则增加了伙伴和师生之爱,这也是人心理社会化的开始,为今后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如果一个学生长时间得不到老师,同学的关爱,他的心灵之花就会枯萎,也许会偏离人生轨道,进入心理误区。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阳光雨露”,多给他们一些掌声,让他们在被爱的同时,学会去爱别人。
例如,有这样一个学生,因其家境优越,在家里十分受宠,平时在学校没人敢惹他。他不管在课上还是课下时经常会故意伤害同学或者破坏公物。搞恶作剧,随便打骂同学更是常有的事。为此,老师多次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他表面上很乖,可你一转身,又会有人来告他的状。对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老师首先真诚与他交朋友,了解他心里想些什么。开始他还不愿意说,但通过一次次的谈话,在对他的鼓励和劝导之下。最终他吐露了自己的心声。除此之外,老师对于他的点滴进步都会在同学们面前表扬他,利用班级集体活动来激发鼓励他,让他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关注,让他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收获成功的喜悦。
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曾说:“你可以随意站在都市的任何一个角落,然后把你见到的人从1数到20,那么必定有一个心理障碍者。”所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许多学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教师要用无私的爱滋润每个幼小的心灵,帮助他们找回自信。
四、 教学生学会感恩
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我曾经搞了这样一次调查,询问学生有没有被身边的人和事感动过。其中多数学生认为生活中没有令他们感动的东西,有的只是埋怨:例如,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过高,让他们觉得压力很大;老师对他们要求太严格,使他们觉得不舒服等。这些学生多数家里都比较富有。而另一些来自农村,家境贫穷的学生普遍认为:在生活中,使他们感动的东西太多了,最大的感动就是来自父母的恩情——在家里特别贫困的情况下还把他们送进重点中学,父母已经尽力了。这个调查的结果,类似一个寓言。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认为自己太不幸了,到上帝那儿去诉说自己的不幸,上帝告诉他:“其实你是个很幸福的人,与盲人相比,你有明亮的眼睛,与下肢残疾的人相比,你有健康的双腿,你有手有脚,应感谢我对你的造化,努力用你的双手去创造幸福吧!”这个人听了后,觉得上帝说的话有道理,有了对生命健康的感动,再也不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了。
我曾经带过这样一个学生,她是个孤儿,靠村里的救济生活,上学也是学校给免费的,她一个人回家要写作业,还得自己做饭,洗衣服,但是她从未迟到过,学习非常努力,而且经常帮助他人,为集体做好事,我被她的精神感动了,课余时间常常为她辅导功课。记得有一次学校要开家长会,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给父母写一封信,布置完任务,正当我准备离开教室时,一个怯生生的声音问道:“老师,我写不写?”我愣了一下,原来是那个孤儿,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写!给我写!”只见她眼睛猛的一亮,激动得眼泪快要下来了。那封信,她写得非常感人,在信里,她表达了对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的感激,而且说,她很想叫我一声“妈妈”。后来,她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但是学费很高,她交不起,我帮她找了政府的有关部门,学费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临走时,她来看我,流着眼泪不停地说:“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