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藏族中学生双语能力现状探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旦增措姆 来源:考试周刊 2019年82期
摘 要: 双语教育在西藏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双语语言在中学生“关键期”的接受和学习能力最强。西藏藏族中学生的双语能力,影响其之后的语言交际能力和社会发展机会。本文通过对日喀则上海实验中学三个年级100名藏族同学的双语能力进行调查。分析所获得数据,对提高西藏藏族中学生双语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西藏;中学生;双语能力;影响因素
一、 绪论
双语教学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西藏作为我国藏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从20世纪80到90年代,开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双语教育,西藏的双语教学模式慢慢形成了以汉语加藏语或藏语加汉语的两种混合双语教学。随着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双语教学模式因素的变化,西藏地区的双语教学的模式也在逐步改变。语言教育专家斯诺(Snow)指出:双语教育是“复杂现象的简单标志”。从其他研究知道,目前双语教育包括两种情况:使用且推广两种语言的教学和仅仅是说少数民族语言学生的教育。两者的区别在于目的不同。第一种教学是课堂指导,其目的是为了推行双语主义,而第二种情况是教室里有双语学生,但是课程中并不仅仅是提倡双语主义,是包含了其他语言的教学。
二、 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以少数民族的语言授课为主,另外再加授一门汉语文。另一种是以国家通用语言授课为主,加授少数民族语言。西藏的双语教育经过了从探索到形成与发展再完善的四个阶段,最终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符合藏区实际情况的双语教学模式。在西藏农牧区中小学,以藏语授课为主,也开设汉语文课程。而市区、内地西藏班等,,则是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分汉文班和藏文班,藏文班的学生要学习藏语文。
发展西藏双语教育,培养双语人才,在网络信息和全球经济中有人才保障。双语人才在新时代中,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和信息,为西藏的发展提出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指引。双语教育不仅是藏族与汉族语言方面的交流,更是思维方式的沟通和价值观念的融合。双语型人才是西藏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接受双语教育,能获得更多的自我发展机会。
三、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工具
1. 《西藏中学生双语能力現状学生问卷调查》问卷情况
自编了《西藏中学生双语能力现状学生问卷调查》问卷。该问卷共分为个五个部分。第一部是“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问卷填写者是“家庭背景”;第三部分是学生“双语能力”的自我测评,第四部分是问卷填写者的一个“双语使用情况”,针对填写的学生与不同人群的交流,再通过看电视、收听广播、或歌曲等、浏览课外书、上网或使用新兴社交媒体,其所使用的语言情况如实答题;第五部分是学生对“汉语”和“藏语”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
2. 效度
本论文的研究采用的是探索性因素分析来考察问卷的结构效度。在因素分析之前,先对《西藏中学生双语能力现状学生问卷调查》的11个问题进行Bartlertt球形检验,Bartlett值为155.190,p=0.001。同时,取其样适当性度量值KMO=0.897(见表1),说明其采用的因素分析是恰当的。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6个因素总方差解释贡献率为70,主要考察问卷的结构效度。
3. 信度
采用Cronbach的α系数来考察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测量问卷总的α系数为0.895,表明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程度较高,问卷的信度较高。
(二) 研究样本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方式,选取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100名中学生为样本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115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样本分布如下(见表2)。
(三)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运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家庭所在地、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语言、课外读物)。
四、 结论与分析
(一) 教师用语对学生双语能力影响较深
在显著性水平P=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