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探究
作者:桑柳 字数:2053 点击: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进入到了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遇到了较大的瓶颈,如何在新媒体条件下树立良好的形象是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所要面临的问题,本文将详述新媒体给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带来的影响以及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性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新闻宣传
高校新闻宣传部门是高校党委的主要宣传部门,高校新闻宣传主要承担对党的政策的宣传以及对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弘扬。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对于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途径主要是校园网络、校报、校园电视以及校园广播,并通过这些途径来宣传正确的思想。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遇到了较大的瓶颈,新闻宣传工作变得越来越被动,这将对学生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对于这种情况要积极解决。解决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创新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因为传统的新闻宣传工作已经不适合新媒体条件下的宣传。
1 新媒体条件下给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带来的冲击
新媒体无疑给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这非常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发展,,下面将详述新媒体条件下给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带来的冲击。
1.1 开辟了宣传工作的广阔前景
传统的新闻宣传工作是非常单调的,那么在进行新闻宣传的过程中取得的效果就较差,随着新媒体的出现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媒体中的网络可以将重要的思想以及理论快速的传播出去,极大限度的克服了传统新闻宣传工作的弊端。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全球的信息都能够很好的交流,那么高校新闻工作者就可以快速的了解国内外的适时动态,并更快的将最新消息传播给学生。
1.2 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新媒体的时效性以及互动性较传统的媒体更加强,而且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的内容,那么学生就可以得到更加生动形象的新闻,这样的话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新媒体的出现无疑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传统的高校宣传工作是通过纸质材料来获得的,这样的获取速度较慢,新媒体条件下学生可以通过电脑以及手机来获取最新内容,学生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所以学生会更加青睐于新媒体条件下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如果高校还在利用传统媒体进行新闻宣传的话就无法得到较好的效果。
1.3 突出了传统媒体传播的缺点
传统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更加侧重于宣传教育工作,新闻宣传工作主要是教化育人,那么学生就会对其产生反感。新媒体条件下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不会受到版面的限制,那么所传播的信息量就会更大,学生能够获取较多的时事信息,自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传统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对于信息都进行了加工整合,那么学生所接受到的信息自然不是第一手的资料,这不利于学生对于信息的有效吸收,学生阅读这种被加工的信息会逐渐反感,学生逐渐失去对于传统新闻宣传的兴趣。但是新媒体条件下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不会出现这些问题,反而会促进学生吸收相关的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互动,学生的参与程度会更高,那么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所取得的效果就会更好。
2 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方法
为了能够促进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得到更好发展就需要创新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下面将详述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方法。
2.1 加强与师生互动
传统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是单向的,但是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是多向性的,师生可以开放民主的进行交流,这可以促使师生了解到原始的信息,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在师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就可以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引导正确的价值导向,同时让师生愿意接受这种方式和路径。
2.2 拓宽新媒体媒介体系
伴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也面临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下高校新闻宣传的途径要加宽,首先高校要重视新媒体的发展,例如建立校园新闻网络、论坛、微博以及微信等,这样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就会显著加快,[4]学生也能够选择自身所喜爱的方式。在拓宽新媒体媒介体系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于网络平台的管理,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收取到积极正确的信息。
2.3 整合媒体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要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此来形成科学统一的信息发布框架,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还要实现内宣和外宣的联动,使得高校新闻宣传更加全面。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高校宣传将逐渐取代传统的新闻宣传工作,促进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更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黄福泉;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研究[J];青春岁月;2013-12-08
[2]李永生;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工作创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11-18
[3]方增泉 诸素丽;信息网络时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4-05
[4]黄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