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作者:王德厚 字数:3384 点击: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卫星通信、因特网等新传播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的出现在当代高校中如雨后春笋,这不但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更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引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1 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1.1 传播主体的大众性
数字化与网络化手段使过去单向被动地接受信息者转变为对信息进行加工和传输的主动传播者,新媒体传播逐渐出现“去中心化”的倾向。新传播模式可以让新媒体的使用者实现决策参与,通过手机短信、博客、网络群聊等方式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
1.2 传播介质的移动性
随着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三网融合逐步实现,使用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上网,在公共交通工具或私家车上看电视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些新媒体介质都具有移动性的特点。
1.3 传播速度的快捷性
新媒体的技术特点使得文字、声音、图像等的传播速度加快,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实现瞬间到达受众。简单便捷的技术使得信息可以实现全球实时传播,将全球变成一个统一的信息网络。目前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声音、音频和视频的实时传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都被缩到最小程度。
1.4 传播过程的互动性
在高度开放、自由、双向的网络社会,每个与互联网相连的终端既是传播工具又是接收工具,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新媒体的双向传播方式打破了社会、文化、心理障碍,使人际交往更具广泛性,带来自由的、无时间和无地域限制的互动交流。
1.5 传播媒介的交融性
传播媒介的交融性一方面体现在传播内容的多媒体化,新媒体传播使用图片、文字、视频的多元表现形式,使传统媒体的静态的信息能够通过动态方式传播,信息内容更加丰富,获取更为便利;另一方面体现在终端方面,新媒体传播终端具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通话、发短信,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
2 新媒体背景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对新媒体传播,既可以将其看做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个因素如载体加以运用,也可以将视作社会环境的一个因素加以考虑。
通过对某高校部分同学做的《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近70%的同学并不知道新媒体具体指的是什么,但是几乎每一个同学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用到了新媒体,比如手机上网、微博、搜素引擎,更为常见的就是腾讯QQ、手机短息等。绝大部分的同学承认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大学生活的方便程度提高了,学习的方式方法提高了,但是户外和集体活动时间、休息时间和学习时间减少了。而有的同学则表示,新媒体使我们可接触的信息范围越来越广,而有些不良信息和垃圾信息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他们表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应从信息源着手。
作为新媒体,其主要特征之一即海量性,从信息源着手,则破坏了新媒体的原本面貌。在大学校园,我们可以从搜索信息的方式和内容着手,对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工作。因此,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挑战。
2.1 从新媒体的个性化和自由性来看
新媒体作为广大受众提供了个性化的自我表达的平台,大学生可以对其风格、板式、内容进行自主选择、设计,进而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大学生张扬自我个性的需求。此外,由于网络平台的虚拟性,大学生还可以畅所欲言。思想品德信息属于价值信息范畴,新媒体要传播哪一类品德信息,对这类信息作何种解释都鲜明地体现着宣传者的价值体现,而这种价值导向与大众传媒的传播强度和广度相结合就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环境。这种强大的社会舆论导向和舆论环境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选择压力,促使大学生去选择和接受那些社会大力提倡、大力宣传的思想政治文化信息,从而影响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2 从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即时性来看
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在实践上的限制,极大地压缩了信息传播的物理空间,形成了即时传播的特点,使得新媒体的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信息。同时,新媒体的信息以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为周期更替,通过新媒体大学生可以随时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真正做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这种情况使传播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更重视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思想政治道德知识和规范,以对大学生施加广泛而有力的影响。
2.3 从新媒体的海量性与共享性来看
作为新媒体典型代表的互联网,网络上海量的信息面向社会大众开放,方便、快捷、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就能为我饿们提供所需要的细腻系,实现信息的共享性的全球化、最大化。一个良好的舆论会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促使大学生形成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而不良好的社会舆论则会削弱甚至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当然不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这一情况与新媒体传播的信息筛选和理解功能相联系,大学生自觉、不自觉的接受着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选择。
3 新媒体背景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方法
3.1 运用新媒体的全民性,将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大学生
新媒体传播渠道多,报刊、广播、电视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影响到每个人。因此,通过新媒体传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广泛地作用于社会的各个阶层、群体乃至每一个人,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具有全民性。通过新媒体对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动、直观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道德、民主和法制等内容,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鉴别、选择大众传播信息的良好的心理机制,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有效的抵制和消除大众传播中的消极有害影响。
3.2 建立信息安全监督机制,创造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新媒体环境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必须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监控,严格监督新媒体传播背景下信息传播的各种途径、渠道,进一步完善与新媒体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也要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各高校对自己的校园网站肩负管理与监控的责任,应通过建立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3.3 提高思政教育者素质,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必须深入了解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掌握网络知识和技术,进入新媒体使用者的思想世界,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参与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充分利用 QQ、MSN、BBS、聊天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教育手段,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4 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倡导网络道德自律,加强舆论引导
新媒体环境背景下应加大对新媒体宣传阵地的建设,构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新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时事政策”、“网上党校”等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丰富校园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通过网络培训指导,提高大学生处理、分辨和综合利用信息以及使用网络的水平。发挥学生网络“红客”的作用,引领校园网舆论导向,自觉抵御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使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3.5 运用新媒体传播的增殖力,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精心组织教育内容,努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构筑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载体如谈话、开会、管理等所作用的对象是个人或少数人,而新媒体传播同时作用于众多的人们,因而教育内容一经新媒体传播,往往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我国的新媒体传播媒介尤其是由权威部门主办、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媒介往往具有权威性,人们往往重视这些新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因此,这种增殖力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西精心组织好教育内容,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钱文彬;浅析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普通高等教育研究;2008。
[2]张琳;微博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