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谈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的关系

作者:梁雪漫 字数:3230  点击:

媒体对文学的重要性不是一个新问题。因为表达与传播才使文学的生命趋于完整。古代文学注重私趣,以写作者之间的相互唱和为主要传播机制,诗赋往还被认为是一种沟通情义交流心声的雅事。从传播学来说,这应该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大众媒体兴起以后,中国文学便逐渐形成了以媒体为轴心的运行机制。晚清的报刊之于小说的繁荣、民初四大副刊与新文学、现代期刊业与民间出版的兴盛之于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媒体的策动常常让文坛风声水起,也使发表成为与文学表达相伴生的重要旨趣,使作家的创作得以成为公共性产品,即敞开了与社会的联系,近而使写作作为一种职业成为可能。

许多现代作家1949年前一直保持着高产,有的还达到了他们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尽管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并不宽松,但现代出版制度仍在有效地运转,文学期刊、图书的出版流通支撑着作家的个体创作。1949年以后,以依托市场、自主经营为基本特点的现代出版制度被高度意识形态化的以强烈管制为基本特点的出版制度所取代,“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的现象,说它重要,是基本上结束了晚清以来杂志和报纸副刊为中心的文学流派、文学社团的组织方式,文学活动被纳入高度一体化的政治体制中,不单是写什么和怎么写要纳入严格而统一的规范,怎么刊登也有明确的规约,导致文学传播的空间极度萎缩,媒体自己的个性和选择权也基本丧失,除了“同中央保持一致、”“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等政治原则性规定以外媒体的重要举动如改版和社论等重要稿件的编发等都有严格的审批和把关制度。这时期媒体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文艺政策亦步亦趋的服从和机械的执行上,文学传播的运筹、规划和操作也主要听命于宣传部门或文联、作家协会这样的文学机构。文联和作协作为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专事文艺管理的机构,主要职能一是通过制定文艺政策或对关系到文艺政策问题的阐释,框定文艺活动的政治方向;二是对文学思潮、文学创作进行调控,规划文学艺术的生产;三是领导和组织各类文学活动。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相当浓厚的组织传播色彩。80年代政治和媒体的关系逐渐微妙起来,在总体诉求上,二者是相契合的,其中也不断有媒体试图以文学传播彰显个性,以至有的媒体最后因激烈的出位而走向终途。

大众媒体时代的文学传播,情况开始变得非常复杂。一是传统与新兴媒体此消彼长;二是各种媒体内容格局的变动均蕴藏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三是不同媒体的功能定位也时有变化,这种不确定性和变化对文学传播的影响很大。据新闻出版署2003年5月公布的数据,2002年全国共出版报纸种数2137种;期刊总数9029种:广播电台306家;电视台360家;广播电视台1300家:广播人口覆盖率94.54%。至2002年底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为2083万台,网站数量达到37万个,上网用户总人数5910万人,占全球网民的9%。在这么大规模的传播中,去发现文学的流量是困难的。要认清文学在各种媒体中的处境和媒体传播文学的动力机制,必须对媒体与经典权力的关系变化保持清醒。首先,在实行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大背景下,政治权力对媒体权利开始有限的让渡,从更大范围来看,媒体己不再是政治权力的工具或附庸,其自身己成长为具有强大力量的体制性机构,当然这也可以从政治控鸳方式的变化来理解。二是权力的媒介与媒介的权力互相借重的过程中,媒体不仅成功地将政治权力转化为自身的权力而且成功地成为对媒体自身的资本及文化资本的累积和展示。三是媒体既然是被鼓励在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那它的行为的利润趋向,就成了很自然的事,从而带来权力资本与文化资本便捷又合法的转化,这为大众媒体在当今社会中的种种表现所印证。

在这种背景下、文学机构对文学生产和传播的调控功能很大一部分已为媒体所取代,媒体从单纯刊登作品的载体或传达意义的工具又一次走到文学活动的中心。为公众架构文学形象和有关文学的想象,同时也给出文学在整个文化和社会空间的位置,是报纸、电视作为大众媒体通过新闻设置议题来制导文学传播的功能表现。报纸可以分为党报和市场化报纸,前者主要以引导舆论为角色定位;后者在把握好宏观导向的前提下,在传播理念上,更趋向于新闻本位,还由于它主靠自费市场发行,服务受众的意识相对来说要强许多。报刊上的文学状况真实地反映了整个社会对文学的态度,也即是说,文学的整体状况可以从当时的报刊上获得基本印象。两类报纸在选取新闻的标准上有区别,但一般均以全面客观报道社会生活的最新变动,提供读者需求的各类信息为追求。

随着报业规模的膨胀和竞争的加剧,开始了资讯过剩时代,人们对资讯由量的需求转为对品质的挑剔,从空泛的可读性转而要求必读性。在这种环境下,文学怎样才会转化为能吸引眼球的新闻资源呢?通过对近几年报纸版面变动的考察可以发现,传统的文学副刊版面急剧萎缩,在打造主流媒体、增加新闻版面的编辑方针下,曾设立过文学版面的都市报、晚报纷纷改弦易辙,首当其冲面临撤换的就是纯文学副刊版面。许多报纸或将文学副刊改为娱乐版或综合性的文化新闻版,或者改为专登随笔的专版。在这类报纸的新闻版中,文学信息也不受青睐,以新闻价值标准评判,文学写作的专业化取代了公共性,而且文学圈中被大众熟知的作家不多,与娱乐圈内的明星荟萃、万众瞩目无法相提并论。文学信息在主流报纸的新闻版同样难得一见。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印象,我们对2003年《中国青年报》和2004年一月、二月份《齐鲁晚报》刊载文学新闻的情况进行分析。

《中国青年报》的主管单位是团中央,是国家级“八大报”之一,属严肃的主流媒体。80年代它曾一度是新闻改革的先锋,新闻报道以深度分析和理性思考见长。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张周末就诞生在这里,此后引发的周末大潮成了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动向。该报的文学报道主要集中在每周两期的文化版中,而该版的头条无疑是报纸作为传播者设置的议题,在2003年共104期的头条中,有近1/3是从文化角度观照社会问题,比如环保、旧城改造等,以彰显文化对现实的建构作用;其他报道则集中在文化艺术领域,文学报道只有15篇,内容有低龄写作、文学大奖、网络文学、阅读时尚、著名作家访谈、小说图文改装、作家退会等,,报道均以新近发生的事件或比较引人注目的文坛现象为由头,而重点在于传达对事件和现象的理性认知。在报道手法上讲究全面客观均衡,如常引征具有不同观点的批评家或传媒专家的意见。从传播技巧的角度来说,中青报的文学报道把捕捉“看点”与传达严肃的专业思考的结合点找得较为准确。在稳健地把握舆论导向的同时又传达出有个性的观点,这是它所追求的传播风格。

《齐鲁晚报》是省级大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一张子报,是一张较为典型的市场化报纸。该报除设有刊发有泛文学性的生活随感专版外,文学新闻一般出现在娱乐版组的版面上。2004年1月份共有三则与文学有关的新闻,二则为极短的作家到济南签名售书的消息,另一则为《2004年文学剧,吸引高素质观众》,介绍几部由小说改编的新拍影视剧。需要说明的是,2004年春节就在1月份,是各家媒体为受众精心准备“文化大餐”的时候,文化娱乐也以此时动静最大,《齐鲁晚报》上的此类报道连篇累犊,与文学的寂寂无声形成巨大反差,当然,文学有无必要凑此热闹另当别论。2月份文学新闻的数量增加很多,一是山东籍著名诗人减克家的去世,它除了跟踪式地发消息外,还策划了一个专题,有子女追忆、学者缅怀等组成“世纪诗翁”的大标题非常有冲击力。由一个突发事件深入开凿出洋洋大观的后续报道,这是市场化报纸充分利用新闻资源的惯常策略。另外还有两篇较有篇幅的文章:《文学期刊举步维艰》反映《山东文学》面临财政断奶的窘境;《文学不健康,导致受冷遇》则是一篇轻薄当代文学的“酷评”。这两篇属负面报道的范畴,由于读者定位主要是市民大众,《齐鲁晚报》的文学报道与其他报道一样,追求报道的快速及时,同时刻意用细节和语言煽情,以调动阅读的趣味。


史学研究与文学传承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的研究
利用多媒体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兴趣
中国当代文学视域中的新移民文学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与文学审美反映的特征
档案与文学在发展中的互助作用
对新媒体时代纸媒未来发展之路的探究
小议现代主义文学《达洛维夫人》中的自我
州市广播电视媒体在危机中的生存博弈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探析
电视与网络新媒体融合初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内在逻辑
谈提高高中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谈初中语文学生主体性教学
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