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专生自我认同感与学业成败归因的相关研究
作者:李晴 字数:2791 点击:
摘 要:为了探讨普通中专生自我认同感与学业成败归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了《自我认同感量表》和《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对在校中专生进行施测。研究结果表明:①普通中专生学业成败归因方式表现出明显的内归因倾向;②高自我认同感学生与低自我认同感学生在学业成功的能力、努力及运气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学业失败的努力及运气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普通中专生;自我认同感;学业成败归因
1 引言
归因方式也称为解释风格1,包括自身—他人的、持久—暂时的、整体—局部的三个评价维度,将消极事件归为他人的、暂时的和局部的原因称为乐观的归因方式,拥有乐观归因方式的人称为乐观者;将消极事件归为自身的、持久的和整体的原因称为悲观的归因方式,拥有悲观归因方式的人称为悲观者2。袁莉敏(2006)的研究表明3,当人们把成功结果归因于自身内部原因时,会体验到自豪、自信等情感,从而提高自我价值感;相反的当把失败结果归因于内部原因时,则会体验到悲伤、挫折等消极情感。在对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研究中张彩霞(2008)4认为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大学生的学习、情绪人际交往、择业等起着不同的作用。
自我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它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自我认同感在青春早期就开始呈现萌发状态,而普通中专生正属于青春早期的年龄段,,在这一时期自我认同感的发展至关重要。
有研究表明5,自我认同感较高的大学生,他们更多地采取内归因的方式。对于客观事件他们会从自身找原因,以便更好地达成积极的自我同一性,而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又会促进健康的归因方式,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从这三者的相关关系中可以看出,内归因的归因方式有利于大学生达成自我同一性,以此形成积极的自我。那么,中专生作为与大学生不同的群体,其自我认同感与学业成败归因方式之间是否也存在某种关系呢?这便是本研究将要探讨的问题。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被试为265名普通中专生,其中男生96人,女生 169人;一年级学生105人,二年级学生89人,三年级学生71人;文科学生93人,理科学生172人。
2.2 研究工具
2.2.1自我认同感量表
本次研究采用Ochse和Plug编制自我认同感量表 (A Sense of Personal Identity Scale, 1986),该量表用来测试个体是否通过Erikson 所阐释的自我认同危机,并对南部非洲15-60 岁的人施测。他们的平均得分在56-58分之间,标准差在7-8之间。明显高于此分的人,说明他已形成很的自我认同感,明显低于此分,则说明他的自我认同感还处于正在形成中6。
2.2.2 MMCS 量表中的学业成就归因分量表
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由学业成就、人际关系两部分组成。在本研究中采用学业成就归因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有24个题目,1-5的5级评分,分别从成功和失败归因维度入手,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因素进行分析。MMCS的内部一致研究结果表明,系数在0.58-0.80之间7。
2.3 研究过程
进行团体施测,要求被试先完成自我认同感量表,后完成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
3 研究结果
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3.1 普通中专生学业成败归因方式的总体倾向
对普通中专生学业成败归因方式的研究从学业成败四因素的得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普通中专生学业成败归因方式表现出明显的内归因倾向,并且注重内控性因素中的努力因素,相对忽视能力因素。而在外控性因素方面,相对注重任务难度因素。
3.2 不同自我认同感中专生学业成败归因方式的比较研究
为考查不同自我认同感中专生学业成败归因方式的差异,本研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将自我认同感分为低自我认同组、中自我认同组和高自我认同组,并以自我认同感为自变量,
学业成败归因各因素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不同自我认同感的中专生在学业成败方面的事件上归因的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高自我认同感学生与低自我认同感学生在学业成功的能力、努力及运气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