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本我与自我之争

作者:周海霞 梁静 字数:3615  点击:

摘 要:《呼啸山庄》作为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的一部小说,无论是在主题结构上,还是在艺术构思上,作品都表现出了女作家超乎寻常的独创性,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男女主人公的自我与本我冲突。

关键词:呼啸山庄;心理学;自我与本我;冲突

1847年,布朗特姐妹夏洛蒂和艾米莉出版了两本著名的小说《简爱》和《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但后者却遭到了很大的非议,一些评论家甚至说“这本可怕的、令人厌恶的小说应该被更名为《枯萎的山庄》(Wihtering Heights)”[1]直到20世纪,人们才正确审视这部作品,对这部小说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无论在主题结构上,还是在艺术构思上,作品都表现出女作家超乎寻常的独创性。不可否认的是,到今天对这部小说的评论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这也是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本文借助弗洛伊德的心理研究成果,讨论小说主人公性格中的本我与自我之间的斗争,揭示人物的复杂人性。

1 小说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在《呼啸山庄》中,一条主线中的主人是希斯克利夫,他奔腾呼啸的性格和轰轰烈烈的爱恨意识,再加上他变态的报复使每一个读者的内心都受到了震憾,提心吊胆地跟随着他的喜恕衰乐。希斯克利夫的名字是由两个英文单词“heath”(荒原)和“cliff”(悬崖)组成,而就这个名字便给读者一种阴森和恐怖的感觉,另一条主线的主人是凯瑟琳“Catherine”(意思是纯洁的),两者名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就揭示着两人之间的爱情是多么的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小说中的人物尽管各自都有各自痛苦的命运,尽管人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扭曲,但就像是“房屋的边上有稀疏的几棵大树, 伴着倾向一边的枞树丛,杂乱的树枝伸向有阳光的地方,像是乞求一丝温暖。(the angle of a few poorly grown trees at the end of the house,and a row of thorn bushes all stretching their branches one way,as if begging the warmth of the sun)” [2]暗示着各主人公心中依然向往美丽,和谐。

2 希斯克利夫自我与本我的平衡

在小说中,一条主线是希斯克利夫的刻画上。在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一个弃儿本身就没有得到父母的温暖,,本身受到收养他自身或多或少就有敏感性,在现实的生活中不会体会或分清成年人对于孩子的爱与憎,亨得利的皮鞭促使他的自我产生走向报复的一面,使他对人生的理解发生了改变,人泯灭了性,学会了待人要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而他倔强不屈的性格又养成了不服管束的、桀骜不驯。他看起来是悲惨的、遭受折磨的孩子,但他又是邪恶的,一旦机会成熟,就会实施他的计划。在这里,希斯克里夫把自我表现的淋漓尽致。

让自己有现实、符合社会需要、按照常识和逻辑行事是自我的表现。它的作用是既坚持本我的目的,以利其冲动之实现,不让本我和这些外界规范发生冲突,于是便遵照现实原则,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欲望以进行自我保存,另外也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冲动、情欲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因此,控制和统辖着本我与超我,并且为了整个人格的礼仪,与外部世界进行“调解”,以满足人格的长远需要。本我由各种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构成,完全处于无意识水平中。它是人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一切心理积淀物,是被压抑、摈斥于一时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能力。

但是,希斯克利夫的本我没有进入社会认可的渠道,而是他把它放大了,使之扭曲。我们来看他的话:“我没有同情心,没有善良心,就像是看见地上的小虫子,虽遭受了不幸,但还是要踩死它,毫不留情。(I have no pity!I have no pity!The more the worms suffer,the more I desire to crush them.)” 对于不幸的孩子,希斯克利夫的表现是把他举起放在桌子上,特别高兴地喃喃道:“哈,可让你落在我的手上了,你就等着我收拾吧!让我看看同样的环境下,你是会变好还是变坏。(Now,my pretty boy,you are mine!We'll see if one tree will grow as twisted as another,if it is at the mercy of the same wind!)”。当凯瑟琳嫁给画眉山庄的主人林顿时,希斯克里夫疯了,这为他以后内心本我的膨张,进行疯狂的报复作了注脚。“告诉我你是多么的残忍———残忍而虚伪。……噢!天哪!那会是什么样的生活呀!当你的灵魂在坟墓中时你还愿意活着吗?”[3]

希斯克里夫的复仇破坏了两个家庭,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意识到自己有一个“悲惨的下场(a poor ending)”,他的“意志力消失了(I find that the will to act has disappeared!)”,那是因为他“目前笼罩在阴影里(I am in the shadow at present.)”——那就是他人性中最真挚的爱的体现。这时的他有了一种顿悟之意、悔恨之意,而这种感觉的出现是他自身的本我与自我的平衡。

3 凯瑟琳自我与本我的失衡

凯瑟琳处在这样的斗争中,其自我超过了本我。凯瑟琳本身是喜欢希斯克利夫,也打算嫁给他。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物质与金钱的基础,他们的结合也会是个悲剧。当她经过一番痛苦挣扎终于在社会的双重压迫下妥协了,她还天真地以为通过嫁给林顿,通过林顿家的财产可以帮助希斯克里夫摆脱她哥哥亨得利的奴役,摆脱屈辱的地位。她的这种自以为是,拯救世界的想法,使她的婚姻就是一场交易,她不但没有实现单纯美好的愿望,而且自己也被吞噬、被葬送了。在当时19世纪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她想通过婚姻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是极其平常的,这时的爱情是经不住物质的考验的。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不是不知道自己灵魂的需求。她曾说:“不管我的灵魂是什么做的,我和他的灵魂是一模一样的。而林顿的灵魂不同于我们,就像月光异于闪电,冰霜异于烈火。”[3]

希斯克里夫对凯瑟琳一往情深的爱是常人所不及的,而他又高估了凯瑟琳对于自己命运的掌握或者说对于自我的超越,走向本我,进而与其结合。文中凯瑟琳的自我体现在她内心默默的挂念之中,而对外则表现出对本我的退让,使其更符合世俗的,社会的规范。

所以,在本我与自我的处置当中,对于一位女性,凯瑟琳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世俗门第观念的污染,成为自己阶级和教养的囚徒,不敢逾越本我半步,屈服于自我。她认为嫁给希斯克利夫会降低自己的身份,从而理智的选择了温顺、文雅而漂亮的林顿少爷。凯瑟琳屈从了世俗,也就违背了自己的天性,背叛了自己的情感,从而陷入自己织就的网罗中,一直挣扎到死!

4 自我与本我的冲突:小说的悲剧结尾

“上帝欲使其毁灭,必先使其疯狂”这句话用在希斯克利夫身上恰当不过。希斯克利夫的自我超越本我,是在他出走以后,但他的本我也没有完全脱俗,他复仇时采用的仍然是世俗的价值尺度:地位和金钱。是具有非常的讽刺意味。

这部作品中,人物始终没有跳出这一怪圈,作者围绕着探索人的本我与自我这一主题展开的。卡瑟琳如果按本我的发展,勇敢地与希斯克利夫相爱,也许事情不会这样糟;卡茜在希斯克利夫的淫威下,失去了自我与本我的平衡,表现出不可理喻的蛮横;哈里顿更在开始的二十多少年里,是一个十足的无赖,对任何人都仇视、怨恨,只有对希斯克利夫这个恶魔唯命是从;而希斯克利夫内心对凯瑟琳强烈的爱,也在他精心实施的报复计划中变得不再可爱。这是《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在本我与自我的斗争中所作的种种表现。随着斗争的结束,自我与本我终于达到了平衡。透过两个家庭,两代人,三十年的苦难历程,揭示了人性恶的一面,同时也颂扬了人类控制心魔,要乐观看待不幸,平衡自我与本我的伟大人性。艾米莉·勃朗特带着西方传统的宗教理念,在《呼啸山庄》的写作中,以她特有的手法,对人的心理进行了透彻的剖析,对人生的价值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她的这部不朽之作在问世了一百六十多后,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艾米莉·勃朗特得到了世人的认同,《呼啸山庄》也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4]

参考文献

[1]袁翠珍.一个扭曲的灵魂—简评《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刺克利夫[J].外国文学研究,1992,(1)

[2] http://www.kb120.com/content/354363814.html

[3]艾米莉·勃朗特著,陆扬译.呼啸山庄[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4] http://baike.baidu.com/view/29398.htm


男女退休年龄制度的法理思考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