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作者:徐晓琳 字数:3649 点击:
摘要: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融入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可以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潜力,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培养正向的幸福观,提升幸福感。在具体实施中,注重人文关怀,开展体验式教育,创造积极外部环境,有助于培育高职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为教育工作者在增强教育和管理的实效性方面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路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578(2018)10-0271-02
积极心理学强调对人的积极品质的挖掘和培养,它主要研究积极的、具有创造性和适应性、令人感到满足的因素。结合对积极心理学内涵的理解,高职教师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要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人生观,勇敢乐观面对挫折的心理品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掘学生内在的潜力。现今,高职对心理学的运用,主体是心理中心老师,主要对象是需要心理疏导的学生。而积极心理学在主体和对象上都更宽泛,可以是全体教师针对全体学生,相较传统心理学,它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的思路和方法引入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各个环节,将提升整体育人实效。
1.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必要性
1.1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中,更关注的是心理疾病,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能够做出有效的测量和治疗。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不仅是精神病人,还有健康人群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如何帮助更多的人找出自己的优势和生活的意义。1999年,美国心理学家希尔森和玛丽最早提出了“积极人格”的概念,他们主张对心理现象进行积极解读,唤醒每个人的积极品质和力量。
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马丁·赛里格曼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他认为心理学不应该只是研究人类的弱点和问题,应同时关注入类的美德和优势。塞利格曼说,“积极心理学有三大基石:第一是研究积极情绪;第二是研究积极特质,其中最主要的是优势和美德……第三是研究积极组织系统”[1]。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也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从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角度,国内学者认为积极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存在一致性,都是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着力于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体验,挖掘和培植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全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2]。
1.2 高职学生的特点
当今,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全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和高职学生的数量几乎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较低,对高职的学生本身来说,被动的选择使其对高职院校认可度也不高。相对本科院校,高职的学生教育管理难度更大、需要付出的也更多。
一方面,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踏实务实。学生注重自身技术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能吃苦,对技术有一定的钻研精神,渴望在校期间及毕业后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身和家人的幸福感。另一方面,学生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与自卑心理同时存在,团队意识、集体意识淡薄等特点。在学习方面,自觉性不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比较懈怠甚至存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在行为习惯方面,文明礼仪意识淡漠,在生活中有不良习惯。
1.3 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和“三全育人”的要求,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正在形成。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专业教师限于时间和场地,主要负责教学工作,而专职的行政管理人员又缺乏对学生课堂引导和教育的机会,单凭一方力量很难深入了解学生全面的状态。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老师指导其学业、引领其思想、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因此需要所有教职工加强“三全育人”的意识,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学生就业的方向更多的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重技术、轻思想,重职业素养,轻人格塑造;重工具理性、轻人文关怀。在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教师与学生在大部分时间分别扮演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学生的积极体验少,主动参与少,教育和管理的实效性亟待提高。
2.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1)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从教师的角度,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运用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有助于发掘学生身上的亮点,欣赏学生的个性。赏识不等于纵容,在赏识的同时,要对学生加强自我管理的教育,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发掘自己、增强自控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要面向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对缺点明显的学生,更要用心发掘其长处,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尊重。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促使学生自觉地自我约束自身言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有助于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心理学指出,人具有积极的、潜在的力量。在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批评式教育,关注和发掘学生的能力、幸福、希望等积极品质,培养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的“逆商”,增强自信,在生活当中保持乐观情绪。
(3)有助于培养学生正向的幸福观,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幸福观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范畴,幸福感是个人的情绪和体验。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人格的6大美德和24项品质。6大美德分别是: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卓越。24项品质如热爱学习、英勇、慷慨、公平、自我控制、感激等。这些积极的品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幸福观。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运用提升幸福感的方法,可以减少他们的消极情绪和消极感受,提升心理健康程度,让学生更关注自我完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从而提升幸福感。
3.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实施策略
(1)注重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要关注入的生存状态,满足人的需求,肯定人的价值。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关注入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人全面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积极心理学强调,要培养人的积极品质,体验积极情绪,发展自我防御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对自身潜力进行挖掘,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幸福能力。让他们在走人社会后,能够积极应对压力和挑战。
(2)开展体验式教育。体验式教育是从个体出发,是从传统知性教育到人性教育的转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站在平等的立场上,能够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和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要设法增加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内容、积极的体验、积极的教育环境体验,能够提升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3)创造积极外部环境。积极的支持系统是所有心理学流派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影响一个人幸福与否的所有外在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际关系的好坏及多寡”[3]。高校要重视构建积极的外部环境。教师用赏识的态度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潜力,重要的不是帮学生补齐短板,而是把他们的长板变长。在教育和管理中,不是“摊派”式布置任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过多比较本科学生和高职学生的优劣,重要的在于发现高职学生自身的优势,发现他们在校期间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在学校、二级学院、班级、社团等各级组织中,倡导正能量,树立新风尚,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方式落实教育管理的任务、体现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学生得到了幸福就是教师的幸福,学生、教师的幸福也是学校的幸福,这不仅是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运用,也是教育工作者本身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美)塞利格曼(洪兰译).《真实的幸福》[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7.
[2]袭光军,曹贵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5):25.
[3](美)海特(李静瑶译).《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09.
[4]周弘.教你如何赏识孩子[G].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4.
[5]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G].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
[6]袭光军,曹贵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5).
[7]丛建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9).
[8]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9](美)塞利格曼(洪兰译).《真实的幸福》[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
[10](美)海特(李静瑶译).《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2.
[11]张太权,高军.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8(6).
[12]郑雪.积极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