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反思”一定不会成为“名师”
作者:陈丽香 字数:1001 点击: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272-01
某大牌“教育家”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确实吊足了想成为名师的无数教师的胃口,一时间教学“反思”成了一句热词;写教学“反思”没?成了想不想当名师的试金石。
不知广大的老师们对这句模棱两可的话作何理解,而我以为这是十足的“误导”。
这是一句不负责任的话。证据是:“……不一定成为名师”,“不一定”,就是说,不排除写一辈子教案成为名师的可能。“……有可能成为名师”,“有可能”,就是说,也不排除写三年的反思而不成为名师的可能。——这不是玩文字游戏吗?何去何从你们自己掂量着办吧——成不了名师别怪我——本来嘛,我说的就是“不一定”、“可能”,谁叫你当真呢?
不可否认,说这句话的动机是好的。是为了让老师们明白“反思”作用超过埋头写教案。但是,效果一定是不好的:“反思”只是一种思维方式,靠单一的思维方式的改变就能决定思想的产出吗?显然,答案只能是否定的。
当下数学教师的主要问题是在于相关学养严重不足,经验式思维。在不改变认知结构的情况下,凭经验“反思”,其思想成果必定是极其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接近于“零”。因为仅仅从自身经验出发,凭借较为简陋的认知背景,是难以做到理论创新的,不可能对他人的认知有所超越,不可能对学科理论建构有所增益。
“反思”而有所创获,根本还在于认知结构的改善。增进学养是首要的。学养欠缺,“反思”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是做不出思想之“饭”的。创造之途没有捷径可走。想当“名师”,必须老老实实地从“读书”人手。试看名师哪一个是不读书、单靠从自身经验出发的“反思”造就出来的?
关键是要“读书练识,以自进于道……”(《章学诚遗书·与林秀才》),即读书、思考、明理。朱熹说:“今之学文者,何曾作得一篇,枉费许多气力;大意主乎学问以明理,则自然发为好文章,诗亦然。”(《朱子全书》卷六十五)“……但须明理,理精后,文字自典实。”(《朱子语类·论文上》)他认为写作(研究)的根本是要从学问中明道理。“道是根本,文是枝叶。”——好好读书、做学问、明道理,这才是成就名师的正途。否则,不论怎么写“反思”,都只能是“枉费许多气力”不讨好。
要当名师,要“反思”,先读书、明理,切莫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