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陈志华 字数:3467 点击:
[摘要]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其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采取设置真实情境、任务群驱动和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去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情境;任务群;小组合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变形。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共涉及6册书、6个学段,每个学段大致上会有3次综合性学习,形成了传统文化、语文生活、社会现实等不同侧重点的专题序列。综合性学习体现为一种学习方式,表现为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重视综合性学习课的开展。那么,如何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设置真实情境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本来就是这门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在部编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的活动开展中,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2022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东莞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外国友人也慕名而来,学校安排你做导游带他们去参观虎门的文化遗产。请结合本组实地考察的资料,给外国友人作下介绍。虎门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分会场,虎门镇宣教文体旅游办向全体同学征集宣传标语,大家都拟一个吧。”
创设这个情境基于几点考虑。一是具有真实性。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真实的。二是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虎门是一个历史文化名镇,除了众所周知的中国近代史开篇地、林则徐销烟、鸦片战争纪念馆,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蒋光鼐故居、具有370历史的水上古村堡——水围村、东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虎门南栅村的林旁粽、白沙油鸭、东莞腊肠等等。三是这个情境创设涉及到导游词和宣传标语的写作和口语交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采取任务群驱动
设置学习任务群的好处在于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即在特定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围绕本次学习实践要培养的学生素养,设置一系列进阶性的学习任务,以终为始,能更好地达成课程的学习目标。
在《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中,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核心素养目标):
1.价值体认: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参观身边文化遗址,加深对身边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与老师、同伴交流思想认识。通过走进身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发展兴趣专长。
2.责任担当:关注身边文化遗产现状,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提高文化自信。
3.问题解决:通过本次活动,了解身边文化遗产的特点、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创意物化: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文化遗产的推荐和撰写导游词、宣传标语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
围绕目标的达成,我设置了三个活动任务:推荐文化遗产、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
任务一:推荐文化遗产。由一名学生扮演外国友人,六个活动小组分别派代表上台,使用一体机向外国友人介绍虎门的文化遗产。第一小组:介绍沙角炮台;第二小组:介绍水围村;第三小组:介绍虎门医院旧址;第四小组:介绍东莞腊肠;第五小组:介绍白沙油鸭;第六小组:介绍林旁粽。
此环节是学生前期活动的成果展示。各小组在展示前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实地考察拍摄采访,制作了展示PPT和视频,撰写了导游词。通过模拟导游,向外国友人介绍虎门的文化遗产。此项任务的设置,一方面,检查各小组资料整理情况、PPT制作及视频拍摄剪辑是否精美,呈现内容是否突出文化遗产的特点,锻炼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搜集资料及制作PPT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拍摄构图和配乐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运用和写作能力,体现了综合性学习跨学科的特点。
任务二:宣传文化遗产。小组讨论,拟定本小组宣传标语。此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在真实的情景设定中,学生把前期活动的积累转化为凝练的标语,学习标语写作,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宣传文化遗产的意识。
任务三:保护文化遗产。首先,教师提出两个问题:虎门文化遗产的现状如何?你认为应该怎样加强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接着,学生各小组根据前期填写的《优秀文化遗产项目申请报告表》开展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小结:(1)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作,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积极性;(2)政府要在人力、财力等方面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投入;(3)运用高科技手段,让文化遗产“动”起来、“活”起来,吸引更多人感受历史文化遗产魅力、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例如鸦片战争博物馆的全息投影;(4)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综合运用书报、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类载体,全力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
三、小组分工合作
研究表明,与单个学生相比,参加小组合作的学生取得的成绩更大。小组合作的好处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们能够学习如何计划及管理时间;二是在合作中学生接触了不同的观点及想法,在思想的碰撞中开拓了视野,提升了思维;三是提高了社会技能,例如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四是锻炼了将复杂的任务进行分解,便于执行的能力;五是学生们根据个人优势承担团队角色、责任,增强责任意识和自律性。
综合性学习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合作,必定能更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所在的学校从2016年开始实施 “S·C·S”模式教学。“S·C·S”是“自学·交流·展示”的英文(Self-learning·Communicating·Showing)缩写;也与“生本教育”的英文(Students-Center-Style)缩写相同;以小组合作为组织形式,以“自学—交流—展示”为课堂流程三环节,以知识和思维的递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我所教学的班级分8个小组,实行围坐模式。建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全班学生按成绩分A,B,C三类学生,每个小组6人(A,B,C层的学生各2个)。因而,在《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时,我和各组长以原有小组为班底,按照活动需要和学生特长,重新分为六个小组。
首先,每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根据个人特长分工,例如口才好的负责采访,摄影好的负责拍照录像,信息技术好的负责资料剪辑和制作PPT,写作好的负责撰写导游词等。复杂的任务细化分工后,降低了难度,更易操作,每个学生职责分明,增强了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
接着,各小组分别进行组内头脑风暴,对虎门的名胜古迹、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进行分工整理,找出身边符合条件的项目,通过查资料、采访、实地考察或采访等形式,制成资料卡片和PPT,撰写好导游词。选出本组的“申遗”项目,填写好《优秀文化遗产项目申请报告表》。选择项目和统筹计划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拍摄制作PPT也是审美创造素养的提升过程;导游词的撰写和修改不断磨砺着语言运用能力,模拟导游的讲解在锤炼口头表达的同时更增强了文化自信。
结 语
综上所述,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在语文学习实践中,教师应重视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深入分析研究,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它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李廷翠.关注过程 整合探究——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J].新课程,2022(41):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