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单形式驱动初中地理教学例谈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任务驱动的方法主要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学习障碍,让学生能够以完成任务的形式,利用更加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实现个人能力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把地理的学习内容和重点难点以任务的形式作为线索,让学生像闯关一样的学习,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能够通过更加轻松愉快的思考,掌握新的学习技能。任务驱动的方法可以以任务单的形式在课堂上出现,文章主要对任务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地理;任务单;课堂驱动;教学模式
一、 以任务单形式进行初中地理教学的意义和背景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为了能够让初中地理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当中更好地提高效率,笔者进行了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以任务的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驱动方式,能够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和其他人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在课堂上人人都动起来。在学生的互帮互助之下进行问题的探索,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地投入、踊跃地表达,更有助于课堂的发展。而对于教师来讲,选择让学生以任务单的形式进行自主地积极学习,更有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思考,让学生能够在自学的环节当中有更多的收获。每一节课都要完成固定的教学任务,那么如果教师能把这些学习的内容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去逐一攻破,反而会让课堂能够更加顺利地实现目标,最终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所以任务单的形式对于初中地理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任务单的形式进行学习的方法也能让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围绕着相关的目标展开。
二、 任务单的任务的问题设计出发点
教师在任务单上给学生提出的问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发展来决定。问题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更大的探究空间,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实现探究性的学习,布置的任务单就一定要经过精心的设计,任务单不仅仅是驱动学生学习的关键,那么这些任务和问题应该从哪儿来呢?
笔者认为,有效的任务单设计需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探究空间,一定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1. 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而且也要去发现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具体来讲,如果教师让学生觉得“跳一跳”就可以摘下“桃子”,过于简单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如果学生努力的“跳”都摘不下“桃子”,反而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的时候,一定把这些问题的现实水平考虑清楚,并且要把握现实和潜在水平的契合点,要让这些问题都有探究的价值,而且要注意难易适中,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 任务单的问题形式设计也需要有一定的方向,所有的教学都有基本的目标和出发点,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身的探究精神,必须要学会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来对地理教学中的人、物等客观事物进行原因、规律、内在联系的说明,让学生充分地把握任务单的问题形式,通过个人积极主动的思考,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 初中地理任务单设置的基本原则
各位教师如果想要采取任务单的形式驱动初中地理的教学而有没有思路,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则入手,让任务单的设计更加完善。
(一)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教师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首先设置的问题必须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又能让学生认为自己可以解答这个问题,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这个问题的设计不能太过于简单,任务的设置也不能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全面地符合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智力发展的水平。所以在进行任务单的设计之前,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现有的学习水平进行认真的调查,才能设计出更多有价值的任务,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
(二)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本出发点
教师给学生提出的任务单一定要能满足学生的基本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要让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根本的、有效的发展。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满足新课标的要求,与此同时,也要通过给学生创造情境的方法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大气的保温作用”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笔者同样给学生设置了一个简单的小问题:为什么霜冻大多数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呢?这个问题阐明了一个现象,而这个现象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己更加熟悉的场景,会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建立。而在进行“地球的公转”的教学时,笔者也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的问题:为什么地球位于远日点的时候气温最高,而地球位于远日点的时候气温最低据对北半球来讲,气温最高的时候是夏季,气温最低是冬季呢?这也是给学生设计悬念的一种有效形式,更能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好奇心。
(三)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
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而且笔者给学生提出问题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能够经过自己精心的思考找到问题的本质。如果设计一问一答的形式无法在课堂上得到满足,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问题的解答,但是在课堂上一定要避免教师的照本宣科。在学习“水循環”这一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课本当中给出的水循环的环节,给学生读了一遍,学生肯定无法理解其中的本质。那么如果教师选择根据水循环的示意图来分别地把其中的环节进行详细的介绍,并且让学生了解到哪一个环节是人类可以施加作用来影响的,这样就会让学生在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之上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能把真实的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也必须要经过认真地思考和对生活细节的回响才能正确地回答问题。
(四)要注意问题难度的设计
学习本来就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学生在最开始学习地理的时候了解不多,但是随着逐渐深入的学习,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层次也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这更体现出教学当中的基本原则,也满足了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问题的设计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让学生进行题目的练习和任务的解答的数量也要适中。例如,在学习“洋流及其地理意义”的相关知识时,笔者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仔细地阅读教材上的图片,任务的设计可以按照以下的环节来完成:第一层次的任务是“洋流的动力是什么?洋流该怎样进行分类呢?具体可以分为哪几类呢?”第二层次的任务是“洋流的分布存在哪些规律?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具有什么特点?”第三层次的任务是“学生通过阅读洋流的分布图能够掌握哪些具体的洋流的内容?”这些问题的设计都是由简单到困难逐渐深入的,而且所有的问题都是以“洋流”作为焦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但是最终都会把思想汇聚到“洋流”上来,这也能够很好地遵循循序渐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