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策略探究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在时代发展环境下,民族精神培养已经成为焦点问题。在民族精神培养中,不应该具有狭隘的民族思想,学会包容更多优秀的文化精神,使我国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内容的基础上,需要提升学生的民族精神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魅力,这样才能够增强自身的道德素养,成为新时代的主流。文章首先介绍了民族精神培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讨论了民族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途径,最后提出了民族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建议,为现代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民族精神;初中;历史教学
一、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全面结合,逐渐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开始加强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通过引进时事热点故事进行课上案例分析,通过组织课外活动提升民族自信与感悟,这都会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与精神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优秀的历史文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深刻地体会民族精神的伟大。
二、 民族精神培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代国家逐渐步入全面小康社会,为了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在时代发展中,学生群体是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在面臨的挑战和机遇下,应该加强民族凝聚力,才能够真正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价值。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强化民族精神培养十分重要,可以使我国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同时有利于对国家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克服,实现民族的统一与发展。在课程中加强民族精神培养,能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不断提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因此,民族精神的培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三、 民族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途径
(一)课堂教学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全面地吸收理论知识,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培养的基本途径。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精神相关素材,进而,教师在民族精神责任意识与使命感方面才能得到强化,将历史课程和民族精神培育充分地联系起来,利用科学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创建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在课堂中,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影响,从而使中华民族精神逐渐内化。在教科书的内容发掘中,需要分清侧重点,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团结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的团结统一一直以来都深深地印刻在每个国人的心中,这是一种潜在意识,突出了中国强大的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团结与稳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借助社会焦点问题介绍团结统一的知识内容,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团结统一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从西北边疆巩固、秦朝统一、香港和澳门回归等历史事件中,可以提出民族团结统一精神,有利于学生对团结统一的爱国精神的深入认识。此外,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学生在情感层面引起共鸣,通过了解英雄事迹,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精神,从而在实际的行动中也能够展现出爱国情怀。
第二,对学生进行爱好和平教育。中国一直被称为礼仪之邦,从古至今都向往和平,这也是一种优良传统,“一带一路”倡议等发展都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特别是抗日战争中,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巨大,体现出了民族坚定的决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宣传爱好和平的精神,这也是一种优良传统,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也会在学生的心中形成坚定不移的信念。
第三,强化学生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培养。勤劳勇敢作为优秀的传统美德,促进了中国不断进取。在社会发展以及价值观念转变的影响下,初中生在勤劳勇敢精神培育方面比较缺失,一些学生不仅仅忽略了勤劳勇敢的内在价值,甚至认为勤劳勇敢并没有实际的意义。面对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初中生正是我国发展的未来希望,所以,勤劳勇敢精神培养至关重要。例如,詹天佑修造铁路事件就可以作为勤劳勇敢的典型案例讲解,能够使学生看到勤劳勇敢精神的结晶,使学生改正自身的不良习惯,从而加强勤劳勇敢精神的继承。
第四,培育学生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精神能够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和进取,是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在艰苦的条件下,应该要求学生学会自力更生,不会畏难而退,可以以载人航天、愚公移山等事例作为讲解的案例,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自强不息精神。在现代富裕的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精神主要来源于锲而不舍的创造精神,这也是学生需要充分发挥的重要层面,以前人的事件为榜样,有利于国家实现伟大复兴之梦。
(二)活动课学习途径
在学校活动课的组织中,首先,可以借助传统节日以及纪念日进行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从历史文化感受民族精神培养意义。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传统节日与纪念日是一种标志,而现代人们更追求西方文化与节日的追捧,喜欢过洋节,忽略了传统节日的伟大含义。很多初中生对端午节的来历尚且不知,很容易就能够看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较低,又如对“九一八事变”等纪念日了解不多,这都会影响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在传统节日中,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历史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节日习俗和历史文化,提升学生认同感,感受中国民族解放和独立经历的牺牲和努力。例如,教师可以在中秋节组织中秋诗词会等活动,要求学生独立收集中秋节相关历史资料和习俗文化,并在课堂中开展讨论与分享,然后通过朗诵诗人、作家对中秋节描绘的诗词歌赋,不仅能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提升自豪感与自信心。
其次,,在活动课中,历史教师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在社会生活和自然事物中明确主题,利用历史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以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该形成多个研究小组,并且分工明确,确保每个人研究的独立性和合作性,深入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强化学生民族精神内涵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