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的路径分析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摘 要:小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在学习和身体素质方面,为后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来,有关小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引发广泛关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小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必须得到重视。文章主要分析当前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中存在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关键词:小学生;身体素质;路径方法;原因
一、 引言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小学生成长环境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经调查却发现,小学生普遍存在着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为何会产生这一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小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 当前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面临的问题
(一)锻炼场地与器材有限
在小学中,与提升身体素质密切相关的便是体育课,但是,很多位于城区的小学,学校面积并不大,这往往使体育课的活动空间变得很小,而且有时会有几个班在同一时间段内上体育课,这使本就不充足的空间更显拥挤,受场地的限制,体育教师在带领学生锻炼时,并不能使各项活动得到充分施展,从而使体育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曾经发生过因场地的限制,学校带领学生前往马路进行锻炼,导致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例子。乡村小学相较而言活动场地较大,但是存在器材有限、体育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体育课对于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
与此同时,学校对体育设施和建材不太重视,很多时候都未能及时更换老旧破坏的体育锻炼器材,学生在锻炼中很容易因为器材的老化而受伤,或者干脆因此放弃使用体育器材,如此便不能在体育课上达到充分锻炼的效果,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二)课程多,学业繁重
社会的变化发展使得家长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普遍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多的家长认同“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一观点。由此导致小学生除了日常在学校接受文化知识之外,下课之后还得参加许多补习班,比如各种科目的强化班,以及各种兴趣爱好班,这占据了学生的绝大部分课外时间,也就是说,学生的课后时间大部分都坐在书桌前,根本无闲暇的时间用于身体锻炼。
对于他们来说,比较集中的锻炼时间便是学校每周两节的体育课,但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体育课在学校得不到重视。首先,学生方面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将体育课视为放松的时间,不愿进行劳累的体育活动;其次,学校方面又总是以其他科目学业繁忙为借口,将体育课替换为文化课,导致体育课流于形式,无法达到应有的锻炼身体的效果,種种因素使得小学生的锻炼时间少,严重影响到身体素质的提升。
(三)电子产品的普及
近年来,智能电子产品得到了普及,许多家长为了便利孩子的学习,为他们购买了电脑、平板或手机等电子产品,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获取学习资源、提升学习便利性、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即除了学习之外,电子产品更明显的是其娱乐性,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弱,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很容易出现沉迷于电子产品的现象。首先,这会导致学习时间的减少,其次,便是体育锻炼时间的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也是长时间的静止姿势,并且长期盯着电子屏幕容易造成小学生视力的损坏,形成近视,不利于身体健康。此外,电子产品的吸引力是体育锻炼绝对无法比拟的,学生更无法将心思放在锻炼身体之上,空闲时间更多地用于使用电子产品,从而更加减少了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
三、 影响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家长对于孩子的爱自然无须多言,但爱孩子的方式却不一定正确,在我国,很多家长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认识存在不少误解,具体来说,首先表现在生活条件方面,近年来,我国家庭生活条件不断好转,普遍存在电视、电脑等娱乐设施,学生上学放学由家长用车接送,回家一有空便用电子设施进行娱乐活动,大大减少了锻炼的机会。其次是生活习惯方面,家长自身工作繁忙,忽略了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更不用说带领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锻炼的积极性产生了影响。再者是教育目标方面,由于家长自身的局限性,许多时候对教育目标的制订并不科学,家长将目光放在就业难、社会竞争压力加剧等方面,认为学习文化知识是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从而往往将培养重点放在知识水平方面,以智育为中心,只关注学生文化课的成绩,而忽视身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种种家庭方面的因素,成为阻碍小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不可忽视的原因。
(二)学校原因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在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地发挥,体育锻炼的机会比目标中的要少,质量也比目标中的要低。首先,体育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虽然国家早已大力强调要增加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从而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落实到具体层面,学校以文化为重的传统观念还是影响巨大,对知识文化水平的重视远远高于对身体素质的重视,体育锻炼被置于次要地位,是可以为追求主要目的而放弃的一部分。其次,体育锻炼与身体素质之间存在着恶性循环。由于体育锻炼不到位,学生身体素质不高,由此导致学校对于体育锻炼更加谨慎,以避免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出现意外伤害,不敢正常地开展锻炼活动,,对于足球、田径等较为激烈的项目更是尽量避免。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上述提过的场地和器材限制,以及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这些都影响了学校体育课的效果。
(三)社会原因
就社会层面而言,教育管理部门监管的不到位和重视程度的不够是主要表现。首先,相关教育部门虽然对学校的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有所监管,但问题是监管效果不明显,流于形式,并未采取具体实践的监管措施,而仅仅将监管体现在会议上、报告上,使监管形同于无。其次,便是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管理部门同样存在着重视文化课成绩而忽视体育锻炼的思想,在帮助学校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等方面努力不够,并未充分发挥社会对于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的监督和管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