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聚焦微课导学 破解诗歌鉴赏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郑新强
  摘 要:诗歌阅读难在写作思维的跳跃性,不利于自主学习。从意象到意境的思维构建中,学生存在思路不畅的障碍。本文从微课教学实施的角度,阐述以问题创设确立教学角度,以学法指导突破鉴赏思路,以模式构建优化教学方式,以微课提升自主学习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诗歌鉴赏;微课;问题;方法;模式
  高考试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虽然篇幅短小,但是难度大,考生解读效果不尽人意。这道题已成为拉低高考试卷分值的“拦路虎”。
  究其原因,一是诗歌创作思维的跳跃性,二是诗歌表情达意的含蓄与复杂性。所以,学生一做诗歌鉴赏题便觉得心里没底,似是而非。
  如何破解诗歌自读的难题?如何让学生鉴赏水平再上一个台阶?以问题为导向,以微课为抓手,借助微课教学“小而活”的优势,“精准”辅导,及时点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破解疑点、难点。微课与诗歌鉴赏相结合,为“看视频”时代的课外自主学习注入活力,为诗歌鉴赏另辟蹊径。
  一、 创设情境问题,确立教学视角
  以问题引路,是破解诗歌鉴赏难题的突破口。微课的“微”,决定了教学内容要“精简”,以小见大。教师授课,既要遵循教学规律,一课一得,又要兼顾线上看视频学习的特点。内容决定形式,问题源于实践。用诗歌的理论去整合具体的诗章,解决诗歌阅读中的具体问题。通过话题探究,让寻找答案的思考贯穿于微课教学的过程中。以问题切入,以话题推进,从而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实现探究性学习。
  (一)以问题启发思路,寻找教学的突破口
  微课学习的自主性在学生,教学活动面臨关注度、收视率等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以问题为导向,首先要有问题的意识。问题是教学的突破口,让问题作为“敲门砖”,叩开诗歌的大门。诗歌鉴赏有不同层级的目标,问题的切入点要精准,避免无法说清楚;问题要能不断推进,力求启发思路。正是因为学生对诗歌解读存在各种问题困扰,才有了微课辅导的迫切性,教师进行微课教学的动力也恰是源于解决问题。
  (二)以问题联结教与学,寻找教学的话题
  微课教学难点在于话题是否有针对性。问题是“矛盾”,话题是“冲突”。教师选择什么问题激发兴趣?用什么话题吸引“观众”?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是教师在选题和教学设计时要思考的问题。问题明确,还要使内容、话题集中。微课的“微”决定了教学必须集中精力解决诗歌阅读中突出的“焦点”。分析意象,研读词句,品味思情。聚焦在一点上,才能深入探究,才能实现师生“共振”“共情”。
  (三)以问题推动自主学习,寻找教学的角度
  微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课堂,教师提供的是“私人订制”“订单服务”,学生根据“菜单”,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急需的学习内容。诗歌准确解读的难度大,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存在问题确定教学角度,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授课。同时,教师也要具有历史的高度和前瞻的视野,引领学生全面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与文学价值。
  问题,让诗歌自主学习山重水复,但以问题为导向,探寻柳暗花明的过程,是缩短学生与诗歌的心理距离的体验。问题,是微课教学的诱因,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微课教学推进的过程。
  二、 拓宽鉴赏思路,,渗透解读方法
  破解诗歌鉴赏,需要探究主体(学生)与客体(诗歌)的关系。诗歌是情境融合的艺术。微课教学,要突破想象,创设情境。从意象、意境到情感、意旨,这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需要方法引路。
  方法,是打开诗歌之门的钥匙。多维度、多层面、多视角品读诗句,从品味意象到剖析内涵,从解读技法到诠释意旨,这正是促进学生鉴赏素养形成的过程。
  (一)从点到面,用画意诠释出诗情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古诗语短情长,难在“志”的解读。微课如何跨越主客体的鸿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的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是通过意象传递给读者的,意象是诗歌的“牛鼻子”。微课借助图文影音等媒介,营造画面,渲染气氛,以具象突破文字,搭建沟通的桥梁。
  例如,李贺“摹写声音至文”《李凭箜篌引》。箜篌的乐音通感和侧面烘托的方式呈现,“芙蓉泣露香兰笑”“石破天惊逗秋雨”“老鱼跳波瘦蛟舞”。如何再现惊世骇俗的音乐演奏的意境,这是诗歌鉴赏的难点。微课教学以视听素材再现一个个神幻的画面,学生可直观感触音乐的效果及情感。
  “画意”已成,“诗情”还会远吗?微课补齐想象的空间,把“短路”意象“串联”成意境,让风景重现,情由心生。
  (二)从感性到理性,教学设计理清思路
  联想与想象犹如鸟之双翼,突破时空的藩篱,拉近了阅读主客体的心理距离。从意象的判断到意境的构建,从背景到意旨,从表义到深义……思想的门槛并非一跨而过。微课如何引导“入门”?例如,李商隐的七言律诗《锦瑟》,一句一个典故。是揭露控诉,还是哀怨悲叹,读者难以明了。每一个意象、意境都非常明确,合在一起,却超越了读者的阅读经验。这需要突破感性思维,借力逻辑推断,形成证据链。因此,微课教学环节设计的结构框架,决定了教学效果。
  微课引导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训练,学会理性分析,最终形成思维导图。通过抓关键词,通过想象与联想,思维模型一旦形成,鉴赏思路就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三)从个案到类型,比较阅读拓展视界
  语文课属于案例教学,强调从典范研读中归纳出类型规律。“微课”聚焦某个问题,突出学法指导,以小见大,举一反三。比较阅读有助于启发思路,拓宽视野。
  例如,唐朝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一诗,开篇“黄河之水天上来”,描绘大河势不可挡。学生在研读时存疑:“黄河之水”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怎么“天上来”?如果指降雨,岂不平常?除了从作者的视角去分析,还可以拓展到王之涣的《凉州词》。不同点在于:王之涣的视角自近及远,故创作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就有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句。揪住问题,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拓展了视野,拓宽了思路,言近而旨远。


基于Camtasia Studio的信息技术类微课的制作
中职语文“导学探究式”课型设计与实施
微课与高职英语教学结合路径的思考
导学精设计,真学“慧”看见
基于可视化的初中电学实验微课建设
聚焦“双减”,提质增效
聚焦“图示支架法” 提高幼儿语言能力
以问导学,有效对话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指导学生拓展阅读的探讨
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看图作文
引导学生抓诗歌特点领悟诗情
近距离聚焦班级中的“座位”
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
微课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