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精设计,真学“慧”看见
作者:郭曼琳 字数:2018 点击:
【摘要】当前育人方式变革要求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通过对学生课前导学的精心设计,将学生的学习前置于课前,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既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素养提升。
【关键词】导学单;真学;前置作业
为真学而教需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在学校开展的小组合作模式指引下,通过设计导学单,在课堂学习之前了解学情,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同时也让学生借助导学单,在问题驱动下先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的学习前置于课前。这样的前置性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一、明确设计框架,优化导学设计
导学单需要结合学科特点、文本特点及学情等因素进行设计,不能随意化、主观化。笔者作为语文学科教师,导学单结合学校开展的语文“六环三学”学习模式进行设计,“六环”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复读课文,理清脉络;品读课文,品词析句;赏读课文,读中悟写;方法提炼,迁移运用;比较阅读,评价鉴赏。”关注语文核心素养的训练及提升,关注学法迁移与运用;“三学”即“自学、互学、共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本文提及的导学单,是由“我的预学-当堂反馈-课后延学”三部分组成,“我的预学”让作业由旧知向新知过渡,更加倾向于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究,由被动完成预习任务到自学产生质疑,注重学生走向主动学习的过程。“当堂反馈”有针对性、时效性,击破学习重点与难点;“我的延学”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让学生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
导学单作为学生的前置作业,在课堂学习之前需要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路径,才能为学生的学习赋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双减”之下,学科作业探索新内容、新形式,以导学单串联学生的课前预习、堂上练习以及课后延学,优化作业设计,是让课堂提质增效的有效举措。
二、精导主学善问,赋能真学发生
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导学单设计关注“精导、主学、善问”,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善于提问,并学会运用导学单作为学习的支架,与小组同学开展学习活动。导学单“课前预习”部分由学生选做预学任务,如“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说说预学后的收获”、“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等,引导学生在课前充分朗读课文,学会质疑、整理与思考。预习不拘泥于读课文,提前让学生抄写生字和提问、谈收获、搜集资料,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若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堂教学前需要对学情有一定的了解。“所谓学情,一般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积累,包括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所在班级的学习情况等,教师在设计教学前除了细读文本,更要考虑学情,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可以通过导学单发现学生预学时遇到的困惑,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进而及时调整备课,提高教学效率。
导学单作为学生课堂自主合作学习的媒介,“当堂反馈”主要围绕课后习题进行设计,聚焦教学目标的达成,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三、导学链接课堂,促进素养提升
导学单重在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的梳理与引领,作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还应链接课堂。课前学生利用导学单进行自学,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课堂上将课前预习所用的导学单与小组同学进行共学,在这一过程中,每位学生要将自己的思考与小组同学开展讨论。
在导学单“当堂反馈”部分,链接课后练习,小组长带领组员交流各自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并及时进行记录。最后将学习讨论成果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这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能够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聚焦课堂学习的主要问题,精准突破。
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爬山虎的脚》,学生结合导学单上的引导,找出文中作者对爬山虎准确的描写,关注作者语言文字的生动表达。有导学单作为学习支架,学生也能通过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品味课文的字词句段,揣摩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形象性,进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进一步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四、小结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同时也能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双减政策背景下,作业减量不减质。优化设计导学单作为学生的前置作业,能够精准反馈学情,抓住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突破学习难点,强化作业育人工作。前置作业精设计,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2007年9月第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