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由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教学思考
作者:考试周刊 字数:4000 点击:
作者:黄敏
摘 要:本文首先以2011年山东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第29题作为探索的引子,首先对汉阳铁厂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得出汉阳铁厂的区位因素;其次,在教学中把汉阳铁厂的兴衰作为教学案例,学生们既熟练地掌握了“工业区位因素”的教学内容,又能灵活运用这部分的知识进行解题,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形成了地理技能;最后指出我们的教学应该由重知识掌握转向重能力培养,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张之洞;汉阳铁厂的兴衰;工业区位因素;能力培养
《地理课程标准》颁布两年有余,一轮新教材又将在2020年实施。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如何做好高中地理教学,是每位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的严肃而又需认真思考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研读与分析近几年的各省与全国高考试题,可以把握今后地理教学动向。本文以2011年山东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第29题作为案例,对如何指导高中地理教学这一大问题进行某一方面的阐述。
一、 高考试题的展示——问题的提出
(2011·山东文综T29·11分)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湘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设铁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限于篇幅,图示取消)
材料二:
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再省,则督、托、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据《张文襄公全集》
(1)据材料一,指出与大冶相比,当时在汉阳建设铁厂的区位优势。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若1955年选择在汉阳铁厂原址建设武汉钢铁厂,可能会对武汉的城市发展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这是一道读图和材料分析题,要求考生“据材料一,指出与大冶相比,当时在汉阳建设铁厂的区位优势”。显然汉阳铁厂的兴办与当时的历史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汉阳发生了什么?张之洞又做了哪些事?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二、 汉阳铁厂的历史渊源
(一)张之洞选址的盲从浮华
1. “湖北新政”
作为早期工业化开拓者之一的张之洞,在各方面都没有具备条件的前提下,以“自强、求富”为名,于1889年初,在武汉创办了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汉阳火药厂等,在汉阳龟山至赫山临江一带,形成蔚为壮观的十里“制造工业长廊”。《清史稿·张之洞传》说他“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史学界将他在湖广总督任上的所作所为称之为“湖北新政”。可见企业决策者的理念与意志在工业布局之中起着以一持万、统筹全局的作用。
2. 风水因素
张之洞这位饱读四书五经,对现代科学、技术、工业、经济知之甚少的人,却笃信风水,广雅书院的設立就是他在广州为官时的例证。同样道理,在大别山麓建汉阳铁厂,虽然预知到这里的地势低平的问题,却仍旧一意孤行。建厂时共填了一丈多高的土,费用达30余万两白银,相当于整个汉阳铁厂300万两投资额中的1/10。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该地风水好。可见企业决策者的心理因素在工业布局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原料燃料问题
当时的办厂没有通常的投资预估、财务评价、技术方案和市场需求分析等可行性研究,更没有现在的环境评价。汉阳铁厂的原料来源是大冶,汉阳与大冶的运输距离为120公里,水路运输到汉阳,每吨铁砂的原料与运输费用就达60两白银。汉阳铁厂的燃料来源也是一个大问题,由于汉阳原地没有焦煤,较近的马鞍山煤炭虽然产量大,但是所含硫分和磷分太多,无法使用。汉阳铁厂只好用河北开滦或从德国采购进口的焦煤,加上运输费用,每吨焦煤要白银16~17两,而同期上海市场进口铁的售价每吨才30余两白银。
张之洞建汉阳建厂时间跨度是从光绪十六至二十二年(1890~1896),耗资560万两,结果是一事无成,可谓是盲从浮华之人。
(二)盛宣怀的勤勉务实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盛宣怀接手汉阳铁厂,率先改革体制,由官办企业改为官督商办。先后经过了国外借款、民间筹资、技术改造、煤矿替代(江西萍乡)、垄断经营等改革措施,筚路蓝褛、励精图治,把汉阳铁厂建成为东亚“第一雄厂”。外人惊呼“中国醒矣”。至此,盛宣怀在生产的资金、原料、燃料、技术、销售等方面的经营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国营企业的经营模式,他被称为“国营企业之父”。
从以上对汉阳铁厂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中,我们可以得出汉阳铁厂的区位条件是极其复杂的。其中张之洞的主观意志与风水宝地这两个因素占据着相当大的成分。盛宣怀对汉阳铁厂的改造当中,企业的性质与资金问题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显然不在高考题的标准答案中。
汉阳铁厂的兴衰,张之洞与盛宣怀的正反两方面实践说明,工业区位选择的复杂性,也充满着鲜活的地理与历史的元素。把它引入地理课堂之中又会有什么效果呢?
三、 主动性学习的教学探索
工业区位因素这一教学内容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课标要求重点是“结合实例”,不强调死记硬背,重在理解与运用,可见课标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在教学中,我们将本条课标细化为:1. 能说出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 能说明一般工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条件;3. 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类型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这三条要求是层层深入、逐渐递进、不断提高的。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实践性极强,联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庞杂,加上大多数的高一学生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又要有分析的逻辑思维过程,学生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学习恐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