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邓小平实践辩证法的现实意义
作者:赵育巍 字数:3256 点击: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在加快实践探索的同时,我们也要从理论上寻求指导。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辩证思想和理论观点必然是我们前进路上的重要支撑,回顾邓小平的实践辩证法,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它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深化改革的几个重要方面工作,在实践中做到“照辩证法办事”。
关键词:辩证法;实践;现实意义
“照辩证法办事”是邓小平同志的名言。辩证唯物主义是指导我们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法,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决策的理论基础。2015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学习的主题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的最高理论形态和合理形态,邓小平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思想根源。
马克思指出:“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马克思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实现了精神的历史与物质的自然的统一,建立起了新的世界观,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实践的观点不应当仅仅被当作认识论的范畴,而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邓小平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发展需要,从哲学思维上重新确立了实践的核心地位。
1 针对生产实践,邓小平结合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必须继续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邓小平批评长期以来对经济工作和生产实践的错误认识,指出社会主义首先要强调生产力发展,实现了经济领域的思想解放,将工作重点重新放到经济工作上面。邓小平说:“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物质基础是根本基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升都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对当前的工作而言,尽管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改革也不能继续仅以经济领域改革单兵突击的方式进行,不再唯GDP论英雄,但是经济建设仍然是工作中心。中国经济面临的是短期平衡和中长期的转型任务,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目的是为了扎实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我们这么大个国家、这么多人口,仍然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 针对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邓小平指出“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必须协调推进民主法制改革
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与生产实践同时发生,是实践的第二种基本形式。人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进行生产时间活动的,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被生产实践所决定,同时又制约着生产实践。邓小平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对于当时贫穷的中国而言,创造财富实现经济上的发展是主要矛盾,但同时他也十分注重政治、法制和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尽管经济建设是处在核心关键的地位,但政治体制改革的效果也同样会影响社会的进步。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民主建设,要为民主创造条件,完善民主集中制,要采取民主手段处理党内政治生活。邓小平还强调只有加强法制建设,才能从制度层面、从根本上保障人民运用其应有的民主权利,才能避免出现人治代替法制。
2014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协调推进我国民主法制改革成为重要内容。一年多来,通过以立法为引领,简政放权,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确立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制度的现代化,是其中的应有之义。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得出的一条重要结论就是,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3 针对科学活动的实践,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必须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是人类实践的第三个基本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实践越来越紧密的与生产实践联系在一起,而且生产实践对科学实践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马克思在看到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密切关系之后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现实,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加强调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是邓小平在面对新科技革命浪潮新的形势作出的科学判断,科学技术必须作为战略重点,放在突出的位置。
现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进入生产领域的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物质生产力在现代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个体系中,科技本身不但是生产力,并且成为生产力诸多要素中最为主要的推动力,进而成为第一位的要素。邓小平指出:“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经济的增长越发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这种巨大的推动力几乎存在于经济领域的各个环节。经济的迅速增长不仅在规模和速度上依赖科技,在产业结构、劳动结构、经营的方式和理念上都因为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革。邓小平敏锐地觉察到这种趋势变化,他称21世纪为高科技发展的世纪。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就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
4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实现了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对人主体地位的认可,超越了前人理论中单纯从主体或客体方面考虑问题的局限性。邓小平强调实践的观点,正是对百年前马克思理论的复归,同时也是当时历史环境的客观需要。
邓小平坚定支持实践标准,强调要高举毛泽东思想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客观现实条件,按照历史规律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解决历史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放下包袱,向前发展。实践是理论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要随着历史环境和和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去总结经验,创新理论,实现新的更快的发展。
要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实践标准,用现实成果检验理论认识的真理性。坚持实践的辩证法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坚持务实的态度,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根据现实情况的不断变化随时调整政策方针,从实践中总结,再将理论指导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在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特征的新阶段,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加快重要领域的改革,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年第91页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第225页
《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第231页
《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第189页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第275页
《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第143页
参考文献
[1]林建公、昝瑞礼,邓小平的实践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田国强、陈旭东,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振兴中华变革论[M].北京:中心出版社 2014
[3]徐俐,邓小平实践辩证法理论研究[D].华侨大学 2013
[4]陈英,邓小平辩证法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2
[5]杨晓伟,邓小平的辩证法思想[J].理论学习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