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论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

作者:郑玉 字数:3025  点击:

摘 要:随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和突出,不断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扩张趋势,进行生态价值观变革,建设生态文明,紧握生态文化的脉搏,实现经济文化和谐可持续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化;互动关系

人类的出现,人们对地球改造加剧,自然界从一个纯粹的依照自身规律演化的自然系统演变成了由人类意识支配的人化的自然系统。马克思否认人与自然关系单纯的物质性,指出,实践活动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而生产关系作为二者的中介和桥梁而存在。他说:“人们的生产活动在自然界中进行,必定对自然界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互相的。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相互交换活动,在错综复杂的社会联系中,影响自然界,影响人类本身。”①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同时,无法避免的对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带来破坏,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解决生态问题迫在眉睫。但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仅需要技术及法律保障,尤其是价值观念的转换更新。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化的构建联系紧密,本文试图在理论上阐述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关系,力图在价值层面寻求一种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1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内涵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是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不能把二者完全割裂分开。当前,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关注角度出发,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哲学角度来讲,生态文明,他们认为是社会实践过程中“处理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这种关系下所取得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②。有的学者则从系统论角度,阐明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物圈协同进化”③。生态文明是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出发,深刻反思传统发展模式,倡导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相互平衡,人、自然和社会三者共存共荣的一种文化伦理形态。它是人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断探索而得到的全部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总和。

余谋昌认为,“生态文化是继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以后新的文化形态。”他对生态文化进行了狭义上和广义上的定义。狭义上“自然价值论引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④,是精神层面的界定;广义上“人类新的生存方式”④是物质层面的界定。在我看来,生态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表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属于历史范畴。生态文化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强调协调优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以人的精神素养作为生态平衡的调节剂,以精神状态调适生态平衡。生态文化作为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和谐思想在生态方面的灵感碰撞,是健康、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文化的感应。生态文化是学习现代各种精华文化的具体表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所呈现的一种文化状态。

2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的关系

2.1 两者的差异性

首先是区域性差异,包含纵向差异和横向差异。不同时期,国家和民族发展程度不同,生态文明表现形式不同,即纵向差异。而性质上、表现程度上的不同为横向差异。其次是逻辑上差异,生态文化在生态文明之前出现,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沉淀的成果。从范围上讲,文明是文化的一个子集,文化比文明范围更为广泛。生态文明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祈愿,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与领域。生态文化即人与自然和谐型文化,是由人主宰自然型文化经由漫长的时间过渡而来。

2.2 两者的互动关系

1.生态文明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方向

文明表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文明是文化的积淀,是文化的精华。文化是文明的源泉和基础,为文明供应土壤和肥料。生态文化建设终究要步入生态文明建设的轨道上来。经济上,生态文明强调有序发展,提倡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政治上,强调民主参与,社会和谐。文化上,鼓励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弘扬和传播优质文化。生态上,主张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为生态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生态文化的发展以生态文明为目标不断努力。生态文化应建立一种基于其概念的核心价值观,克服传统人文思想文化观念的反生态性,在人类的基本需求和理性消费满足的条件下,充分考虑生态发展的需要。生态文化,要求我们寻找绿色高效生产的生态发展模式,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惠互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为人类提供了大量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全球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系统失衡的恶果。科学技术的变革、法律制度的规范约束、价值观念的转换更新是通常我们面对生态危机所提出的三个主要解决手段。解决生态危机,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及道德观念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的支撑,培育和弘扬什么样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在现实中是一种具体非静态的关系,其中心点是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潮的文化,抛弃“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和人主宰自然的思维模式,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对峙,确立人与自然新型发展模式,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内涵寓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生态文明将生态文化作为发展的理论基础,是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华,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生态文化建设趋势的最终指向。

3.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源泉动力

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二者密不可分,相互统一。生态文化摒弃传统文化中“反自然”的特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视野,,认为自然是遵循自我发展进化之道的统一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人与自然万物共生共存,共存共荣,每个物种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协调,不可分割。倡导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尊重人本身,统筹人与自然价值利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生态文化要创新文化价值观,不断解放思想,逐步建成以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正义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化价值体系。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通过生态意识、生态价值取向等调节、供给生态文明,借助自然环境创造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

4.生态文化是推进绿色生态发展的必要条件

生态文化旨在增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共同发展;大力提倡绿色科技技术产业,培养绿色节能的生活习惯。生态文化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建设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道德规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三者相结合的产物。生态文化的建设可以推动这个理念在生产方式质的飞跃,同时被投入到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来,为建成一个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24 页.

②张云飞:《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一张云飞教授访谈》,《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12期.

③刘湘溶:《生态文明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④余谋昌:《生态文化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⑤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11-09.


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讨
浅谈企业档案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
疾控档案对疾控文化建设的作用探析
浅议旅游产品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苗族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承及利用探析
文化传统对档案工作者行为影响的研究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彰显职业特色
英语口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
打造妈祖文化品牌 推动两岸经济发展
北京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公民参与度调查研究
土耳其与欧洲一体化关系的文化历史解读
《走西口》对非物质文化的透视
初探档案的文化意义及其文化创新功能
生态艺术与学前教育浅析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浅析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