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实践概论》中创业教育模块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
作者:金媛媛 字数:4015 点击: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背景下,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分析《体育实践概论》中创业教育模块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创业认识——创业理论学习——创业模拟比赛”三位一体式的教学模式,以期为其他高校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育实践概论;创业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277-02
在国家大力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下,自主创新创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当代大学生具有教育水平高、文化知识新、敢于冒险思想开放的特殊优势,开展创新创业在素质全面扩展的基础上,会让在校大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同时,对促进社会经济改革、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服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科技进步都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2015年5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136号)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等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的意见与措施。
《2016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情报告》显示,2016年近八成高校出台了多项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政策和文件,超过70%的高校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改革。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仍然较低。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不足5%,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尚有待完善。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创业教育效果,是每个大学教师都应该深人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体育实践概论》中创业教育模块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及存在的不足,提出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以期为其他高校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
1.《体育实践概论》课程简介
《体育实践概论》是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总学时36学时,授课对象为休闲体育专业二年级学生,在第三学期完成。课程紧扣社会实践,教学内容涵盖现代礼仪、体育社会调查、创业教育、社区体育活动指导、毕业论文的撰写、报告与答辩、求职应聘7个模块。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学习《体育社会实践概论》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把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学目标强调了“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时分配时,“创业教育”模块所占的比例最大,为8学时。
2.《体育实践概论》中创业教育模块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
《体育实践概论》中创业教育模块的教学内容包括创业和创业精神、创业团队、创业机会识别、创业风险识别、商业模式开发、创业融资、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新企业创立8个部分。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8个部分全部为理论教学,每部分占1学时,以教师灌输式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很少。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开卷考试,以卷面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笔者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针对2013级和2014级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开展了两轮教学。虽然学生的卷面成绩平均分在88分以上,但教学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促进作用却十分有限。笔者于2016年6月针对2013级和2014级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参加座谈会,结果显示,85%以上的学生对《体育实践概论》中创业教育模块的课堂教学不够满意,主要原因包括授课内容过于抽象、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低、缺乏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不合理等。一些学生表示“考试完很快就忘了学了什么东西”、“有创业想法,但不知道该怎么做”。针对学生反馈的意见,笔者进行深刻反思,决心对《体育实践概论》中创业教育模块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摸索出适合休闲体育专业学生特点的“三位一体”式的教学模式。
3.《体育实践概论》中创业教育模块课程的“三位一体”式的教学模式
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理论基础普遍较弱,主动学习的能力不强,不适合采用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因此,建立新的教学思路:第一步,让学生观看创业案例,在观看案例中思考问题,总结创业的要素。该步骤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创造性人格,拓宽其就业思路,形成积极创新创业的思想。第二步,通过对比式的案例分析,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创业的过程,掌握创业的主要要素。该步骤旨在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使学生深入了解完整的创业知识结构体系,为将来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步,分组完成创业计划,举行创业路演比赛,以此作为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该步骤旨在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和实践能力,在比赛中提高其创业技能。根据《体育实践概论》课程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创业教育模块可以建立“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创业认识、创业理论学习和创业模拟比赛三个步骤。
3.1创业认识:案例启示,拓展思路
为了加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笔者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设计问卷,调查学生对于创业的认识。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创业仍停留在“搞培训”、“开一家体育用品商店”的阶段。于是,笔者通过互联网,挑选出有关休闲体育的创业项目,包括深圳卫视中《为梦想加速》节目中的“PB篮球体系”、“山脉户外”、“K-EMS STUDIO”、“户外星球”和2016北京挑战杯大学创业大赛作品“咔芒体育”。要求学生看完案例后分组讨论:创业团队有什么样的创业精神?团队优势是什么?他们如何识别创业机会?他们如何识别创业中的风险?他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他们的融资策略如何?如果让你们帮他们写一份创业计划书,你们会如何做?他们是如何创立公司的?让学生自由讨论,大胆发表见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案例中获得创业启示,发散思维,大胆创新。除此之外。此外,还邀请了两位有一些成功创业经历的校友来课堂上为学生现身说法。使学生与企业家校友进行直接交流和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愿望,并帮助学生切实了解创业者的艰辛创业历程,认识到创业的风险与困难,体会商场如战场的真实情境。此教学环节分配3个学时。
3.2创业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夯实基础
请各小组选出代表,以演讲的形式,配上板书、多媒体汇报本小组对创业案例的讨论结果,分享实践心得体会。在一个小组汇报结束后,其他小组可以针对该小组的观点提问,该小组的成员进行答辩。台下的每个学生既是观众,又是“评论员”,与台上学生共同探讨,形成积极互动。与此同时,教师也积极参与,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以提高教学效率。在此过程中老师进行记录,最后进行点评、总结,并将每个小组的正确观点分要素类列在黑板上。接着教师对创业团队、创业机会识别、创业风险识别、商业模式开发、创业融资、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新企业创立等要素逐一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对创业的基本理论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听教师讲解,因此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对理论的掌握会更扎实。此教学环节分配3个学时。
3.3创业模拟比赛:模拟路演、培养能力
给学生两周的时间,要求他们分组撰写一份创业计划书,在课堂上进行路演比赛。在这两周的时间内,学生提出初步创意,然后进行市场调研,或面向潜在用户发放调查问卷,或深入企业进行考察,或自行联系校友进行咨询,最后形成一份创业计划书,并做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路演。2015级、2016级学生酝酿的项目有“亲子户外教育”、“健康管理定制”、“体育赛事电影院”、“跃动情缘体育旅游交友”、“体育主题咖啡厅”、“discover户外旅行社”、“拼教练”、“冰雪研学旅行”、“体育活动策划公司”等。在此环节,邀请3名创业成功的校友担任评委,针对学生的路演进行提问和点评。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打分,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依据。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创业路演的仿真环境下巩固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培养创业技能,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树立合作共赢理念,为后期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模拟路演的过程中,成功校友担任评委,为学生树立了创业的标杆,丰富了他们的创业资源,坚定了他们的创业信心。此教学环节分配2个学时。
2017年6月和2018年6月,笔者分别针对2015级和2016级休闲体育专业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参加座谈会,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体育实践概论》创业教育模块教学效果感到满意。在2017年和2018年首都体育学院举行的“星星之火”学生创业大赛中,2015级和2016级休闲体育专业共有6个团队参加比赛,获得了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其中获得一等奖的团队被学校推荐参加“2018年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评选,并参加了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的比赛。通过参赛,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策划方案,显著提高了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证明,《体育实践概论》中创业教育模块课程的“三位一体”式的教学模式是十分有效的。
4.结语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定位与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体育实践概论作为休闲体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人课程教学,通过“三位一体”式的教学模式上好创业教育模块课程,一方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创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思维,有助于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业能力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