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新时代党建思想引领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

作者:钟蕊 字数:4394  点击:

摘要:本文阐释了新时代党建思想引领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创新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明于脑”、“化于心”、“践于行”的内涵要求,在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三大障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276-02

新时代党建思想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用新时代党建思想引领和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他们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对于国家的未来建设和发展、国家主导价值观的传承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积极内化于心,自觉外化于行,不仅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现实需要,也是融人新时代高校党建新要求的时代呼唤,更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基本任务的现实要求,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价值主体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认知的基础上,产生接纳、喜好、满足等情感体验,并愿意通过行为践行该价值观念的内部心理倾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指大学生的行为思想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的趋同,即大学生能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能主动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具体的行为方式,达成一种“明于脑”、“化于心”、“践于行”的境界。

1.1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前提是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一个理性的认知。当代大学生由于处于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的年代,不仅从未经受过革命的熏陶和洗礼,而且经济全球化下所带来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碰撞,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大学生单纯从感性认识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是过时了的,不符合时代潮流的东西,因此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自觉、不自信的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易流于表面的宣教,难以形成理性认知。

1.2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能够真正赢得大学生的认同,不仅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是否能够被大学生理性认知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与大学生的内心相契合,即大学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化意味着大学生群体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正确的、积极的认知,而且能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同时表明大学生能够自觉将价值观这种“外在”的价值取向主动接收并改造成符合于自身行为取向的“内化”了的个体价值观。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内化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然成为大学生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准则,成为符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契合每个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性认知发展到价值内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价值认知——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的过程。

1.3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自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追求之后,核心价值观和个体价值就具有一种内在一致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自身的行为自觉就成为可能。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只有使大学生真正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身的行为自觉,即从行动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时大学生才真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障碍因素分析

2.1理论话语向现实话语转化成效欠佳

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实现“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还必须实现“由政治话语向大众话语”转化。当前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话语向现实话语转化中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这种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解读还没能够和大学生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相结合,还未能够形成生活化、现实化的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体系,这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是造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第一障碍。

2.2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价值追求未有耦合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教育从不同的角度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成为大学生价值追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看到成就的同时,受多元文化思潮、西方价值观渗透等影响,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价值观选择和遵从的困惑,加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不完全、不系统、不全面,形成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价值追求的障碍。

2.3价值理想与生活实践存在偏差脱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障碍因素还表现在大学生价值认知、价值内化与价值践行的脱节,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性与现实生活中的践行相脱节。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仅仅只是停留在知识认知、学习的层面,虽然有将其在一定程度上纳入到自身价值体系中,但是没有将这种价值准则作为自身实践行为的价值指南。这跟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效果有关,由于内化效果不理想,造成现实践行有偏差;二是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往往只注意它在“话语空间”中的地位,而没有充分注意它在“实践空间”的现实价值、意义,造成了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现实利益和行为方式的脱节。就出现了“嘴上说的”与“心里想的、手上做的”相脱节。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能真正转化为大学生现实的行为自觉,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认同。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的创新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优化教育效果,需要发挥和调动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中的一切有利因素,确立新的价值观认同教育理念,把握教育原则,整合、优化原有认同教育机制,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机制创新。

3.1建立生活化解读机制

如前所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的认同首先是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理性的认知,这是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当前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没有能够与大学生的生活话语相契合,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接受。因此,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的创新首先需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解读机制,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英话语”、“政治话语”转化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大众话语”,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契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价值理念要结合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实际,从大学生身份出发,用大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解读,从而使抽象的理论变的可知可感、通俗易懂,并富有时代特色。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理性的认知,从而坚定自身的价值选择,有效应对多元价值取向的冲击。

3.2推进分层次教育机制

现代社会是多元选择、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理论解释无论多么缜密有力,“是”与“应当”无论分析得多么条理有序,“是”并不能推导出“应当”。同样,大学生可以承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逻辑上是对的、成立的,承认它在揭示规律上是正确的,但是他们会认为“那又怎么样呢”,“那与我无关”,“你对,但是我不做”。所以“理论如何能吸引人?成为人的主动渴求?不仅要有逻辑魅力,还要有人格魅力,需要把知识的力量转化为激情、价值追求”。这就需要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过程中坚持分层次教育机制,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作用,实现课堂教育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优化。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追求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课堂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必须注重研究各门课程的特质,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来着重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方面内容,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门课程。另一方面,要注重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机选择和运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大学生不仅获取知识、信息的手段和途径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迅速,而且自身主体性不断增强。因此教育者要注重结合时代特点,尊重大学生个性特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大量抽象的、枯燥的理论表达转化成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表达形式,使大学生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自身发展的重大意义;同时还要注重彰显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尊重大学生的主体精神,从而助力大学生社会主义内化为自身价值追求,使大学生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自身行动准则有机统一,达到个人价值追求和社会价值取向的结合。

3.3优化体验式实践机制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知民情、解民意、砥砺品格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更是意义非凡。因此优化体验式实践机制有利于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优化体验式实践机制,一是要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利用实践基地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大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深入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形成社会实践常态化。二是要开展社会调查。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活动,以社会调查来感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自信,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自觉。三是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能够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连接点,以自身实实在在的行动体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对历史使命的积极回应,对时代责任的自觉担当。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同样重塑了自我、发展了自我,做到与时代共进步,与历史同发展,以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引领社会风尚。

实践证明,高校只有坚持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引领,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创新融人高校学生党建,才能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不断创新、互促共赢、和谐共进。


筑思想道德防线?做廉洁自律党员
“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及其意义
对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新时期如何做好技校生思想工作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对医院保安队伍管理的意义浅论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角度评思想多元化
大学生村官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语言文字教育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儒家的生态文明思想
粟裕关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思想浅析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提高实效性
创新农垦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所在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