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型学生社团功能与特征研究
作者:石欣可 字数:3503 点击:
摘要:高校公益型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二课堂的主要承担者之一,也是育人的重要平台。本文尝试从分析公益型学生社团基本的内涵、功能、特征,使得对公益型学生社团有更佳深度的认识,并且从根本上了解它。
关键词:公益型学生社团;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283-02
1.高校公益型社团内涵
高校学生社团研究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有明确指导思想,规范的组织体系和丰富内涵的群众性团体,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并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社团组成的一部分,目前来看大家对它概念的界定各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在本质上面有共同之处。它指的是根据高等院校相关规定成立的,以发展社会公益型事业为主要任务目的,按照学校章程自主开展活动,以志愿无偿的方式开展勤工助学或者为社会提供服务为主要内容通过沟通、合作、协商等方式而相互结识的大学生组织,在获取社会资源的同时,吸引学生参与并凝聚内部成员结构。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学生积极参与到公益事业,发扬优良精神的表征。一方面从广义上来说,公益型社团指的是以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国防、环境保护、社会福利和成员保障等各个方面公益事业发展为主的大学生组织,另一方面从狭义上来说,公益型社团指的是从事社会慈善、环境保护、社会服务的大学生组织。
其次公共部门理论还认为基本上大多数学生社团都是主要在向学校、社会或者个人提供某种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根据这一理论可以粗略的将学生社团分为公益型高校学生社团和互益型高校学生社团,它们之间无论是目的,开放程度、自治程度还是资产处置与分配都有很大差距,在这里公益型学生社团被定义为为社会或成员提供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作为自己组织任务的大学生社团。
2.高校公益型杜团功能
一直以来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功能一直被认为只是对学生课外知识和能力的补充,对校园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丰富所以关于它的功能定位也就比较模糊不清。但它的确是学生在课外提升自我价值和完善自身道德品质修养的绝佳途径,与此同时在他们奉献和服务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帮助和温暖,有效和弘扬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本文也对公益型学生社团的功能进行了三方面总结。
2.1 公益型学生社团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必须解决好两个根本问题,这两个教育问题分别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与党和国家的整体命运本质上是相互联系的。但是在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等一系列国家政策在颁布制定的同时许多人的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独生子女在家庭结构中占据大多数,使得一些大学生更加忽略对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视,一些新兴的思潮使得他们过于浮躁和追求物质。而他们在通过参与公益型社团的实践活动中,能够接受共青团正确的思想指导,服务过程之中有利于塑造或深化价值观念,通过参与各类公益服务,学生们能够巩固与增强对国家、社会及他人的责任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康的心理与坚强的意志,形成团队协作意识,从而在无私奉献中,进一步获得心灵的净化与精神的升华。面对各类社会现象,有助于更好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校政自身的道德坐标,平复内心浮躁的情绪,关注社会现阶段问题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社会长存感恩之心,坚决抵制歪风邪气,戒骄戒躁,持续关注社会发展、用于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把自身打造成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2.2 公益型有显著的社会服务功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治理一方社会,一方社会的目的让一方人过上好日子,一方人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得让社会不断增强服务功能。社会服务作为学生社团的重要功能之一,在公益型社团这里体现的尤为明显,大学生公益型社团的发展为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提高公民意识提供有效的途径。这类型的社团在日常利用空余时间经常会深入到养老院、社区、儿童福利院等机构开展公益活动,在公益实践过程当中作为公益服务对象的人们,往往是社会中身陷困境、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而公益服务作为一种人性化、个人化及全面化的服务,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较具针对性及有效性地解决服务对象遭遇的实际困难,提高其生活水平与质量;另一方面,则能够将社会的关爱与鼓励传递给服务对象,从而拉近服务对象与他人的心灵距离,加强其对人、对社会的信心和社会归属感。与此同时公益服务可有效弥补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中的内在缺陷,以其独有的方式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服务,这些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保障在资金和服务人员的数量、质量方面不足,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对社会保障特别是服务保障、精神保障的需求,从而缓解了政府的压力,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2.3 公益型社团有培养团队协作的功能
大学生社团在进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进行日常管理和开展活动时都需要交流,公益型社团本身就是一个集体,聚集了一批同样关注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大学生,他们一致的目标就是促进社会公平,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从某种程度来讲本身这个团体就意味着集体精神和奉献精神,在举办不同活动的过程中这种精神会不断的深化。为了组织和完成好活动的内容及其任务,他们每个成员的任务是复杂多样的,从制定活动方案、考察活动场地、筹集活动资金、分配活动任务等等,每一项任务都需要全方位详细的制定,兼顾每一位成员的利益。这就要求他们不能自由散漫,随心所欲,必须把团队的目标和利益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让社团的发展越来越好,这种目标能够凝聚人心的同时更加能够激发出每位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强化团队成员之间的团队协作意识。
3.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特征
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是面向社团提供公共物品作为集体任务的大学生社团。虽然现在来看还没有准确的规定对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特征给出一个划分,但是总结来看公益型学生社团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3.1 公益型学生社团有志愿性
它是由共同的公益志愿的大学生自发建设起来的服务社会的群众性组织,意味着参与成员是自愿的而不是被迫参加,他们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秉承一种不求回报、志愿参加的精神,为推动当今社会发展和完善社区工作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志愿性是公益型社团的精神和灵魂,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生社团的重要标志,正是由于这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志愿精神才能持续的提高公益型学生社团的感染力,使得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当中。
3.2 公益型学生社团有社会性
虽然它成立于校园中,参与对象是在校学生,但是它所服务的对象面向的是社会成员。它作为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出发于学校,在这期间用行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集合各种社会资源,借助社会上各向可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3.3 公益型学生社团有民主性
每位学生都是自愿参加到社团活动中来的,每位参与者都是都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对此大家都是平等独立的个体,所以社团必须去倾听每位成员不同的声音,采纳不同的意见建议,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组织机制和运营方式,从而在社团内部可以形成民主的氛围,为大家策划活动和参与实践提供相对民主的平台供大家协作交流。社团的民主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社团的选举民主,管理人员一般都是在绝大多数社员商议后同意的,征求了大家的意见,统一决定;其二是社团的活动民主,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为每个成员都提供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极大的提高了社团的工作效率。
3.4 陶冶性
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一部分,也是高校校园生活文化建设的重点。多种多样的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比如环境保护协会,爱心协会,社区协助协会等一系列活动,在丰富繁荣文化的同时丰富了学生们的生活,有利于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在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同时,也奉献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激发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互帮互助分发进取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闫小龙.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
[2]闫小龙,赵凯博.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与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136-137+150.
[3]邓迎迎,刘江宁.公益性学生社团的发展路径探析[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01):15-18.
[4]潘翠兰.对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