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案例分析
作者:朱永鹏 字数:2372 点击:
摘要:我校参与的湖北省《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整数四则运算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子课题,课题组以课例研究的方式对运算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例2的教学内容,授课教师是课题组中心成员吴老师。我们之所以选择这节课,是因为20以内的加减法是整个四则运算的基础。我们在本次课中重点关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第一学段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同时优化算法。
关键词:新课标;算法多样化;算法优化;课堂写真;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7-0071-01
【课堂写真】
1.课堂情境再现
老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3条金鱼,花的有8条,黑的有()条”时,有个学生大声说:“5条”。
师:你是怎么知道黑的有5条呢?
生:我是数黑色的金鱼,知道有5条。
师:(课件动态显示鱼缸中的金鱼)“请你数一数,黑的是不是5条?”
学生:不能数出有几条。
师:谁有好办法知道黑的有几条?
有一个学生手高高举起,老师让他说。
生:13-8=5条。
师:13-8为什么等于5呢?大家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汇报。
学生1:我是从8开始往数,数了5个是13,所以是5条。
师:真不错,你是用点数的方法计算的。
学生2:13条是一共的,8条是红色的,黑色就是5条。
(该学生没有讲出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只是说出了结果)
学生3:我是画竖线,先画8条,再画5条,就是13条。
师:如果我们不画竖线,可以怎样想呢?
学生4:想8加几等于13.
师:大家说一说,8加几是13?
生:8+5=13.
师:有多少人是这样想的,请举手?(只有3个同学举手)
没有学生用破十法做,老师又补充讲了破十法。
2.课堂教学效果检测(后测)
(1)从计算的角度看,抽查的10名学生中,正确的有10,正确率是100%。
(2)从学生计算的算理考察上看,想加算减的正确率是50%。
【教学反思】
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和后测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大部分没有掌握“想加算减”这种口算方法,还是停留在数指头、画竖线等这些借助直观操作来口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1 授课教师的前测情况分析
从前测情况看,学生对十几减9的两种重点口算方法“想加算减”和“破十减”没有很好的掌握,甚至有的学生还不会计算十几减9。针对这个情况,课题组访问了一年级的两位数学教师。
2.2 与科任教师的交谈
课题组:十几减9已经学习完了,学生对“想加算减”和“破十减”这两种算法不熟练,这是什么原因?
老师A:这两种算法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很难,老师教了这些方法,学生还是不懂,他们习惯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现在提倡算法多样化,所以没有重点训练这两种方法。
老师B:学生虽然不能用这两种方法计算,但是学生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就可以了。
从调查中,我们至少发现老师的运算教学存在两个问题:(1)老师只是提倡算法多样化,没有对算法优化。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为什么要将算法优化成“想加算减”?因为这种算法比其它的算法优越,是学生今后笔算的基础。(2)教师对运算教学的认识有偏差。“只要学生会计算就可以了”这不是运算教学的目标。特级教师王林在《计算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出发》(《小学数学教师》第五期)一文中,揭示了小学生学习数的运算有这些作用:①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②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和感悟数学思想。③有利于渗透唯物主义观念。④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们的运算教学,决不能以“会算”为目标,要思考学生的终身发展。
3.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再调查
本次课中反映出学生对十几减9的知识掌握不牢固,那么20以内的进位加法掌握得怎么样呢?于是课题组出了一组练习,随机抽查10名学生来做,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完成(教参指出:在学期末,学生计算的速度每分钟8-10题),从调查中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还不能做到脱口而出。
4.我们的结论
(1)本课结束时学生之所以还停留在点数、数指头、画竖线这些借助直观计算方法上,不接受快捷的“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是因为学生没有熟练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没有原有的知识作支撑,他们很难想到减数与什么数想加得到被减数,只能借助直观来思考。由此可知,算法必须用原有的知识作支撑,计算方法背后的知识不落实好,这种方法再优越,学生也难以接受。“把握数学本质十了解学生二有效的课堂教学”,老师在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把某个知识点的运算要放在整个数学运算体系中,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计算,选择什么方法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多种算法,引导学生“多中选优,择优而用”,以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的态度,落实好每一部分的运算教学。
(2)在情景中学习算法、理解算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会算”的基础上理解“为什么这样算”,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运算能力。算法和算理并重,体现了教师对新课标提出的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标的全面落实。重算法轻算理,是重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轻获取知识的过程;重算理轻算法是重过程性目标,轻知识技能的落实。这些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真正解决问题时,学生无从下手。算理的理解不是空洞的,模棱两可的,我们要将算理放在现实情境之中帮助学生理解。
(3)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要合理兼顾。
(4)重视算法的个性化和算法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