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考试周刊杂志
  • 名称:考试周刊
  • CN:22-1381/G4
  • ISSN:1673-8918
  • 收录: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 网址:www.kszktg.com

联系编辑

论文资源

当前位置:考试周刊杂志社 > 论文资源 >

从文体视角审视教学思路

作者:何雪 字数:2492  点击: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40-01

近期有幸听了来自不同城市的五位教师同课异构《夹竹桃》。五位教师都选择第一课时教学,除了生字词教学和文章整体结构的梳理,都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四小节: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一段仅四句话,看似脉络清晰,但一些教师只在双重否定句、反问句、对比衬托等处浓墨重彩,忽略了聚“神”,文章便因“散”而失味。

1.结构不明,散而无序

大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这个自然段的方法是“请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圈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夹竹桃可贵韧性的词句,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学生先说哪一句就出示那一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指导朗读。四句学完整体朗读,再次强调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韧性”的确是此段中心,但上述教法让四句话都围绕“韧性”平行展开,容易误导学生把整段结构视为并列关系,在一个理解平面徘徊。实际上,这段中的四句话都说明了夹竹桃的花期长,但又有明显差别:

第一句:“悄悄地一声不响”词语意思的重复强调了夹竹桃不张扬,安静从容地开;从花落花又开,“一朵花”到“一嘟噜”体现了它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在三幅不同的画面里感受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的景象,体现了它始终如一、顽强不屈地开;

第三句:“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呼应第三小节,由其它花对比衬托了夹竹桃的坚持不懈;

第四句:用反问手法强调、总结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我们常用“演绎推理”来解构文章段落,由答案出发去寻找答案从何而来,如案例中先告知这段是写“韧性”,再去找哪里看出它的韧性。但逐句分析后应发现此段除韧性外还讲了它默默无闻、不张扬的特点。因此此处“演绎推理”的前提并不十分准确,产生了局限性。俗话说,教师的心有多大,学生的舞台就有多大。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发现,教师只在学生似懂非懂的地方借助“置换比较”“常异比较”等手段咬文爵字一番,学生便能读出更丰富的夹竹桃,体会到夹竹桃“默默地开,连续地开,花开三季,无不奉陪”,会发现作者先说夹竹桃自己怎么开,再与别的花相比,最后总结,是层层递进、深入,便能从“怎么写”的视角,揣摩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探层含义和情感。

2.语用不明,散而无效

在教学中,五位教师都关注了“语言文字运用”。有的教师在学习双重否定句时进行了情境创设,迁移训练,如让学生把“听到春游的消息时,同学们都很高兴。”改成双否句式;有的教师在学习排比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时,让学生逐一想象画面,进行说话训练;有的教师在学完整段后设计了小练笔,把段落变成诗行,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补白。

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结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但是不能为练而练、为写而写。以上例举的三处“语用”设计,值得商榷。第一,是不是所有句式都适合改成双重否定句?生活中我们并不常用的句式,不能随意设计,为改而改。在教学中做这样的训练容易打乱教学情境,显得生硬,不如就文中的两处双重否定句做对比体会。第二,排比句式本身不难理解,只需引导学生关注“和煦”“暴雨”“清冷”便可读出画面感为学习“韧性”服务。让学生凭个人经验想象怎样的春天、夏天、秋天,是个人已有知识储备的输出,并没有生成新的知识与技能。第三,把段落变成诗行的小练笔目的是什么?花五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补白与交流,对于此课来说费时低效。

散文教学中的“语用”设计应该关注文本特点,避免因散乱而导致的低效或无效。《夹竹桃》一文是我国被誉为“学界泰斗”的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作为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的作品一向以文质兼美而著称。课后第一题要求“朗读课文,背诵4、5两个自然段。”因此,本课的训练重点应关注朗读与积累。在学习第四小节时,可以相机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层层深入文本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也可稍作变换,使其成为一首清丽的小诗,让学生读出语言文字的韵味,读出季老散文的内在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落点不明,散而无神

袁向东曾评季羡林的散文《夹竹桃》——一丝不苟地表达自己。教学中,五位教师都引导孩子关注文章的作者,让学生通过资料发现季老平和、坚毅、始终如一,与夹竹桃的韧性有共通之处。但是,在资料呈现时,有的教师反复纠缠于季老的生平事迹,使学生的受益仅仅停留在“那个人”,使散文教学游离于学生的生活之外。而真正的散文阅读,应该是“我”与“文”的融合。

薛法根老师曾在《散文教学策略新探》一文中提出:要在“这一篇”中读出“那个人”“那个味”“那个我”。编者把《夹竹桃》和《广玉兰》《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放在一个单元,表面看都是状物的文本,实际却有细微差别。我们不可能仅靠一篇文章的教学就真正读懂一个人,而是应引领学生思考:这篇文章或这类文章于“我”有何启发?

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出示了季老说过的一段话:“我们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绝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季老的真,从季老的简要生平中感悟夹竹桃里的情,从“情”到“物”,再从“物”到“情”,一进一出感悟“寄情于物”的写法。这对,学生跳出文章,跳出作者看自己的生活与习作,别有一番感触。

文体是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也代表着一篇文章的整体风貌和个性特征。综上所述,散文教学应从文体的视角审视教学思路,努力做到教而不散,学之有效。


从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试论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同性恋题材影片片名的翻译
从外部环境分析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成长要素
语言学视角下的四字格的电视节目名称考察
从“家风”到“舍风”,实践探索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
从“打破传统”到“借鉴创新”
从《摇拜队长》看井伏鳟二的战争观
从《茶馆》英译看戏剧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从好莱坞中国题材影片看西方的中国想象
视域融合视角下《论语》核心概念词“礼”的英译解析
从中西禁忌语角度看跨文化交际
从以人为本的理念谈员工激励
从“心”做起,创建和谐班集体
从生态文学批评角度看《老人与海》
探究市场营销视角下的企业危机管理

主管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吉林省新闻出版局舆林报刊发展中心

CN:22-1381/G4 ISSN:1673-8918 考试周刊杂志社

校园英语 好家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