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档案管理学中看遗产保护
作者:凌怡娴 字数:3580 点击:
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试图通过探索探讨档案管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来讨论是否可以在遗产保护尤其是传统村落保护开发这一文化现象中,借鉴档案管理学的方法,来保证遗产的历史传承作用。
关键词:传统村落;档案;文化政治性
中国悠久绵延的历史造就了中国处处有档案处处有历史的文化环境,Pierre Ryckmans曾言“在中国可以不断地感受到过去的存在,有时甚至在那些最意想不到的地方亦是如此,而这却给了外来参观者更大的冲击。”这种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也对中国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挑战。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其它文化更为优秀,也不存在一种超然的标准可以证明这样一种正当性:可以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其它文化”。针对无论是几年来一直被广泛关注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国内的保护开发工作采取的思路都是国际意义上的保护思维。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认为“遗产运动成了一次新的“十字军东征”,虽然保护了历史的遗存,但却从根本上造成了对不同文化中本土历史观和文化思维方式的破坏”这是以文化之名进行的一种政治上强制。中国古人对历史/过去的记忆与思考方式注重的并不是物质的遗存。其内在价值,其所在位置、相关诗文以及由此带来的多元意义空间与价值思考是其重要方面。中国学者候松和吴宗杰提出“中国古人对历史/过去的记忆与思考方式注重的并不是物质的遗存及其内在的价值,其所在的位置、相关的诗文以及由此带来的多元意义空间与价值思考是其重要方面”.中国作为一个文化政治大国,文化遗产甚至文化现象都在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历史传承途径和方法。我们保护遗产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是为了让这种流淌在村落的文化传承发展甚至开发出新的价值,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达到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梦想为政治目的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
档案与文化紧密相连,亦与政治密不可分。自我国历史上开始有档案工作,它就是一项政治性极为强烈的工作。一方面档案工作的服务方向是政治性最为集中的体现。从汉朝司马迁,班固的史料传承到明清章学诚地方方志的研究实质上都是与当时的政治权力中心关心紧密的档案人员对物质非物质文化进行记录整理归纳的过程,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传承的过程。
从以上的论体现出遗产的保护开发和档案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政治性,都需要有政治力作为精神上的引导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传统村落遗产的保护开发中借鉴档案属性。
1 借鉴档案行政参考性
谢伦伯格认为“档案是一个政府借以完成其工作的基本行政工具,是政府机构赖以建立的基础”由于我们对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认知有限,大部分传统村落也没有该村落的村落志,所以在时代转型中,它们的消亡是无声无息的。我们都了解档案具有行政参考价值,它是各类机构、社会组织行使职能,从事管理活动的真实记录,这些记录对于该机构、地区乃至国家工作人员查往知来,保持政策、体制、秩序、工作方法的连续性,有效性,以及决策的科学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凭证和参考价值。这种作用可以称之为资治作用或者行政作用。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将这种行政参考价值用到传统村落这种本土的文化遗产上来呢,中国的所有问题都是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的。我国目前在村落遗产的保护开发中存在着“理论准备严重不足,活态保护意识匮乏,官方过度干预,有泛商业化倾向”还有以“精华糟粕二元论”来审视文化遗产以上的问题随着村落遗产保护开发的实施进程在不断的提出和解决,却鲜有学者翻开档案古籍在历史的进程中找找中国早期的智者是具体如何将中国的文化传承下来造就了我们可以的“文化大国”局面。
2 借鉴档案原始记录性
档案界的主流观点是: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是档案区别于其他记录性信息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规定性所在。传统村落在进行保护和开发时,应该注意到,当地人和当地人的生活实际上是一个古村落最为宝贵的资源,他们祖祖辈辈的生活在该村落中,人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才形成了他们特有的风俗习惯,这些是传统村落档案管理的要点和难点。村落本身都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这些该村落自身档案中体现出来的文化不论是江浙富豪云集,精致典雅的古镇文化还是朴素而天成,绝无奢华与气派的典型的北方山村文化,都是其本真本源的特质。只有本地档案,才最原始的记录了该地的特色,也只有档案的原始记录性质,才能真正的记录开发出独一无二的传统村落。 因此对传统村落档案进行收集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增加或者删减手边类目。有效地进行整理、统计、编目工作,采用文字,录音,摄影,录像等多种记录方式,以活态和可以传承的方式突出本村落与其他村落最大的不同点体现地方特色。也可以通过利用档案自身的文化特质建立民俗博物馆。使其以独特的视角解读和保护着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示村落自身的民俗,这才是对村落的保护。
3 借鉴档案人才培养多层次性
各级相关部门对于村落遗产保护的立法、申报、论证、部署等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社会各界均开始注意追求文化自觉。而与此同时文化遗产部门也面临着知识结构单一及专业技术匮乏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来解决这些问题。一个行业,地区或者专业系统的人才的能级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了人才的使用效益。因此借鉴档案管理中人才多层次,多系列的复合结构。一方面不仅确保各类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合理,需要经济学人才来核算经济成本,需要文化工作者来明确其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使得高,中,初级的人才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不懂遗产的人来保护遗产,这会是村落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的最大障碍。村落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并不是一场临时性的“做秀”它应该成为今后我国教育系统及相关部门一项润物无声的日常工作。
传统村落档案不仅仅是该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积累,也可以更是将这种历史传承下去的重要工具。各个部门的介入必须是严谨和具有学术性的行为。这条路,任重而道远需要参与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传统村落开发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注释
[1]Ryckmans,P.The Chinese Attitude towards the Past,China Heritage quarterly,2008,No.14.[EB/OL]
[2][ 美 ] 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M]. 刘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31
[3]Lowenthal,D.The Heritage Crusade and the Spoils of History[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4]谢伦伯格,《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北京. 档案出版社 1983
[5]冯慧玲,《档案学概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6]赫苏民. 《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6 104--105页
[7]田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J]《文艺研究》2006.05 30-35页
参考文献
[1] 王云庆,韩桐.传统村落建档保护的思考.村镇建设,2014(6)
[2] 冯骥才,行动起来,盘点我们文明的家园,在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启动仪式上的讲话,2014.
[3] Lowenthal,D.The Heritage Crusade and the Spoils of History[M].
[4] 陶帆,以档案之名留存中国传统村落之美. 城建档案.2013
[5] 李韶辉,传统村落期待“有机恢复”[N].中国改革报,2013
[6] 王德刚,古村落保护与开发,[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
[7] 韩英,章军杰.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源开发. [J],档案学通讯,2011
[8] 刘雯雯,朱家峪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D] ,山东大学 2008
[9] 李军:《对,的一个误解》,《中国文化遗产》 2006年第一期,167页
[10] Ryckman.The Chinese Attitude towards the Past,China Heritage
quarterly,2008,No.14.
[11]朱煜杰.中西遗产保护比较的几点思考:一个跨文化的视角[J].东南文化,2011
[13]谢伦伯格,《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北京. 档案出版社 1983
[14]田青.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 .[J] 文艺研究2006.05 30-35
[15]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M]. 刘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31